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624|回复: 0

家长要冷静倾听儿童的声音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508

帖子

152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6
发表于 2019-4-12 01: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天真无邪、纯洁的天使,对这句话谁都不会有异议,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机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误会。
小班的亮亮周五被接回家后,举着自己的右手食指说:“,手疼。”妈妈问:“你碰到哪里了?”“没有,饭烫的。”妈妈一听是饭烫的,心里就对园有意见了。“那你在幼儿园疼吗?”说:“疼。”既然孩子在幼儿园被烫着了,刚才接孩子时老师为什么不说一声呢?这位妈妈按照土办法,一天往孩子的手指上抹好几次酱油。双休日过去了,孩子的手指不但没有止疼,而且还有些红肿。周一,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时,对老师说了事情的经过,老师觉得很纳闷,幼儿园的饭向来温度适宜,不可能让孩子产生“烫”的感觉呀。于是老师就把孩子带到了医务室。医“火眼金睛”,发现孩子手指上扎了个细小的刺儿,刺儿挑出后,孩子就不觉得疼了。
因为孩子是纯洁天真的,不会骗人,没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我们通常这样推理,进而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决策和行动,结果常常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从表面上看,发生这样的误会,是家长不仔细导致的,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文化中的“儿童崇拜”现象给人们造成了错觉。
孩子常常会失“真”
成人发现世俗社会有那么多的虚伪、狡诈,于是乎,面对初来人世、尚未被浸染的孩子,既迷恋又自惭形秽,于是通过文学、、摄影、雕刻等多种手段创作了美丽纯洁的“天使”,以发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儿童是成人用想像力创造出来的神化了的儿童,实际上是一种虚幻。
“儿童崇拜”现象有利于我们对孩子的热爱和呵护,但是我们不能依赖这种文化来判断和推理孩子出现的问题,否则,我们在崇拜儿童的过程中可能就失去成人身份,变得像孩子一样了。
学家撇开社会、政治、、文化和等诸多,从儿童是“人”而不是“神”的角度,研究和揭示了孩子的真实面目。孩子是一个尚未成熟的人,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常常把现实与想像混淆在一起,把自己和他人混为一谈。因此,当孩子描述一件事情时,有的是他亲眼“看见”的,有的是他“听说”的,有的是他“想像”出来的,有的甚至是别人的亲身经历,但他统统都“据为己有”。而且,孩子还特别容易受别人的暗示。研究发现,同龄孩子交谈比孩子与成人交谈所说的“真话”要多,因为孩子与成人交谈时,往往容易受成人的暗示。
对孩子的问题“求善”不“求真”
既然孩子常常会“失真”,并因此产生了误会和纠纷,家长和老师怎么统一、协调呢?关键是把握好处理孩子问题的一个基本:“求善”不“求真”。我们先来看一件家园纠纷的事例。
一天,某幼儿园家长带着孩子找园长告状。只见这孩子的左眼侧有一道红印子,周围隐隐约约有点发青,孩子在家里说是老师打的。园长立即调查这件事。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听了园长的询问后,感到莫名其妙,心里更是一肚子委屈。当再次询问孩子的时候,孩子又说不是老师打的。这时,家长着急了,安慰孩子不要害怕,要说实话,可孩子还是否认是老师打的。但家长一口咬定是老师打的,而老师则以“人格”和“性命”担保绝无此事。孩子在被询问的过程中,说了好几种可能的情况,每次说法都不统一。哪一次才是真实的呢?园长犯了难,家长和老师也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天真无邪的孩子“说了好几种可能的情况,每次说法都不统一”,既把老师和家长这些成年人搞蒙了,也把自己搞蒙了。因为成人在询问时暗示性很强,孩子根据成人的暗示线索东倒西歪,家长和老师问得越多,孩子说话的“水分”就越多,戏剧性也就越强,最后事情可能会不了了之,但家园之间却结下了疙瘩。
既然孩子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遇到事情时,我们就不能像追求真理那样较真儿,在“澄清事实”上钻牛角尖,“揪”出责任者,这样必然会使双方对立,把关系搞僵。适宜的做法是齐心协力做好善后,避免重蹈覆辙,加固或重建彼此之间的诚信。当然,“求善”不“求真”的前提是教师有基本的职业道德水准作保障,家长有基本的理解和信任作基础,这样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