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今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保八”目标,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一向持乐观态度,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峰会上,他在演讲时表示:“今年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8%增长”。此后,他在出席香港亚洲投资论坛午餐会时再次表示,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已经初步见效,政府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实现8%增长。就此话题,我们采访了樊纲。
8%增长目标能够实现
问:中国经济的“保八”信心何在?
樊纲:首先,中国过去没有形成大的泡沫,所以,就经济本身而言,不存在大的危机和“硬着陆”的需要。特别是中国前几年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抑制经济过热的趋势。中国市场从2007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了调整的过程,包括股市、资本市场的调整,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包括投资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应该说,中国经济调整是提前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能够提前走出下滑的危机阴影。
其次,由于中国过去的政策都比较谨慎,采取了抑制过热经济的政策,所以,各方面的平衡关系目前看还是比较好的。中国财政这些年实际是有盈余的;国债和GDP的比例关系只有22%,比起现在的其它一些大国,这是最低的;中国的金融、银行体系经过改革,目前处在比较好的状态,坏账率是很低的;中国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外汇条件也很好。因此,中国调整经济的手段就比较多,余地也比较大,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余地。
另外,中国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与美国8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不一样,我们无需填补金融黑洞,能直接支援实体经济,在市场自我恢复之前帮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从而为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今年财政赤字安排是9500亿元,减去去年出现的财政赤字1800亿元,将近8000亿的财政赤字可以算是真正的新的经济刺激计划,能拉动GDP增长近3个百分点。即使如果其他部分的经济增速为5%,加上这一部分的投资活动和其他消费活动,8%增长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经济状况已有所改善
问:中国经济“保八”,对世界影响有多大?
樊纲:在刺激经济措施提振下,一些行业正在复苏。例如汽车销售上升,增长了25%,投资的实际增长速度已经由去年的15%上升到23%。已加速增长。房地产业销售开始回升回暖,失业不算严重,个人消费仍能保持增长,而钢铁和能源消费放缓的势头正在减弱,并可能在3月出现增长,交通运输行业也已回暖,用电量等经济指标逐渐开始恢复,预计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将明显上行。这些行业均显示中国经济已有所改善,这也是实现“保八”目标的一个有利条件。
但增量不等于存量,不能故意夸大把中国抬得太高了的力量。中国仍然是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全世界的GDP当中只占7%,也许我们在当年的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量占比可能较大。但是,这次世界经济的调整是存量的调整,中心经济地位国家的经济存量,要远远大于我们这些“边缘国家”的经济存量,所以,中国的经济复苏对世界经济增长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对世界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要靠中心国家的复苏才能真正实现。
“救市”与改革并行
问:实现8%的经济增长是否说明我国市场已经完全复苏?
樊纲:今年这个8%,主要还是在消化存货,而且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企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还是相当低迷。因此今年很可能的情况是,尽管有8%的经济增长,但是市场仍不活跃,企业的利润比较低,失业率还会比较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加上其它的使经济重新增长的复苏政策,到2010年的时候,政府虽然仍然需要进行一些投入,进行一些支出,但是,企业投资和房产投资会开始恢复。毕竟,中国经济正常的增长不能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的,而是靠企业、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支撑的。从目前来看,这几方面还都没有起色。中国经济正处于恐慌期之后严峻的市场“出清期”,这一时期将要消化存货、金融坏账,清除过剩产能,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另外,已出政策的实施落实需要时间来见效,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空间,经济形势本身还在变化,期待经济马上恢复正常不现实。更重要的是财政的改革、收入分配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根本性的问题,需要配套进行。
中国应采取救市与改革并行的措施,当下经济刺激政策所解决的问题,是替代并填补投资、出口等下降及房地产投资小的缺口。从长远来看,应赶紧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首先是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其次是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刺激国内消费,让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虽然金融危机的问题基本暴露出来了,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还可能发展。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出台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赶紧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如何让老百姓手中有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要进行农民的转移,让农民在城市就业,增加农村消费能力;二是对收入结构进行调整,这不单单是发消费券、家电下乡等举措就能解决的;三是加强社保体系建设,让人们花钱无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真正改变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实现中国经济更健康和持久的发展。(刘冉 秦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