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11 14: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得益于水运的兴盛,历史上的兰溪经济繁荣,兰溪港,因其发达的水运,成为浙江中西部唯一能通航靠泊500吨级船舶的内河港,也是钱塘江水系中地处浙江省最西南的能通航500吨船舶的终端港,沿江码头,连绵数里,有“三十六码头”之誉。以至于现在,当地不少人还津津乐道,“兰溪自古就是水陆码头”。
确实,南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整体向南移,从杭州连接福建、江西远至两广、四川的交通就依赖于钱塘江的水道。古人写的志书里面对兰溪的地位是这么描述的,“踞杭严上游,职衢婺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为浙东之要区”。
1917年,由日本东亚同文会馆调查编纂的日本间谍文献——《支那省别全志》记载,兰溪码头日停泊和航行船只为1293艘。到了1930年,国民政府编写《浙江省航政概况》时的时候,给出的是“兰溪篷船停泊,常有数千”。

民国时期的航运码头
在兰溪的横山脚下有座当地人称为“横山殿”的古庙,正对着三江口。殿门前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日对千舟竟发,夜照万户明灯”,大约就是这座古庙对着兰江水道看了几百年的景象。
清代的义乌江改道经过佛堂镇后,义乌的商品集市逐渐转移到了佛堂,而形成了比义乌更为兴盛的商品集散中心,当时有一个让如今的义乌人听起来十分尴尬的别称,人们称为义乌佛堂为“小兰溪”。
不过义乌人其实也没什么好觉得尴尬的,兰溪民间有一句谚语:五百年前石骨山,五百年后黄湓滩。原来的兰江河床紧靠石骨山,现在沧海桑田变成了一片叫黄湓的滩涂,意思就是,苍天饶过谁,风水轮流转。
义乌人当年走街穿巷的敲糖帮,现在是各种政治正确的义乌商业精神的源泉,只是相邻的东阳人却从来不这么看,东阳人认为“鸡毛换糖”是他们的传统。其实不管是义乌或者东阳,乃至整个金华地区都有用鸡毛肥田的习惯,义乌过去因人多地少田薄经济落后,当地人常以“全县一条街,一响喇叭全听见”来自嘲。当年一手创办“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老书记谢高华刚赴任的时候,谢书记的老母亲为此哭了好几天。

80年代义乌的敲糖帮
义乌人是兰溪商埠逐渐兴盛以后,算是较早一波到兰溪谋生的群体。当时义乌人最多的是在兰溪撑船和给徽州商人做厨师,义乌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姆妈不要帮我愁,长大我到兰溪当火头”,徽州商人认为义乌人吃苦耐劳,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与各路商人的频繁接触中,义乌人逐渐积累了资本也学到了经营之道,到了清末民初,义乌人在兰溪经商的人数已占到总商人数的15%。
说到底,兰溪商埠几百年的繁荣是要记上义乌人功劳的。
只是不管义乌人情不情愿,在崛起之后的义乌和衰退之前的兰溪之间,很难从本质上去区分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兰溪有着义乌很多的过去,肯定也预示着义乌的很多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