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保技术(摘自145-150页)
确保技术(belaying)是运用绳索来制止滑落的系统,也是安全攀登的基石。确保技术有如魔术般神奇,但也像魔术一样,要熟练才能耍得好,同时必须对确保原则有基本的了解。
最简单的确保技术只需绳,该绳连结攀登者和另一个攀登者,亦即确保者,随时准备好制动滑落。确保技术需三个要点才能生效∶技术纯熟的确保者(Belayer)、能承受坠落拉力的姿势或确保点,以及滑落制动的方法。滑落制动的方式很多,如利用不同的姿势、架设确保点和系结确保点。本章将介绍主要确保技巧和确保技术之选择。
确保技术要点
基本的绳索确保
假设你和我一起去登山,带著登山绳和其他装备健行至当地某的山脚下,面对悬崖绝壁,偶见破碎的岩缘。我们各自将蝇头和绳尾系结在身上。你爬上悬崖,绳子拖在身后,而我在一旁观看。登山绳将用尽时,你停在一个岩石边缘上,数尺外有一棵树。
你爬上悬崖的时候承担了不少风险;万一你失足坠落,会一路坠回攀爬的起点,我只能眼睁睁看著你坠落,什么忙也帮不上。后文将会探讨如何减低攀爬的风险,目前先说明下一个步骤∶想一个办法让我安全地爬到你身边,以防止发生严重的坠落。
因此你将带环绕在树干上,扣上钩环,将登山绳穿过钩环,在连结安全吊带之绳结和钩环间留下足够的长度,如此你才能舒适地坐在边上,甚至有抵住双脚之处。绳子自安全吊带上的绳结绕至身体左侧和钩环连结。此刻你已架妥确保点。
现在你拉起松垂的绳索,直到绳子全部拉完;我的身体一感觉到绳子的拉扯,便喊∶“拉到我!”或发出其他事先约定的讯号。接下来你将绳子绕过背部,右手手掌朝上抓住绳子;切记你拉起的松垂绳子,绝对不可以在你的右手和我的身体之间,绳子从右手自右而左绕过你背部或臀部,自连结你和确保点问的绳具上方通过(图7-1a)。右手称为制动手(The Braking Hand),左手称为导向手(The Feeling Hand)。
现在你大喊∶“确保完成”,告诉我可以开始攀爬。两人亦可以不同的声音为讯号,或是你收绳时我尽管开始攀爬,万一坠落,只要大喊:“坠落!”你很快就能制止我继续坠落,我又能再度开始攀爬。
如何阻止我坠落?我一喊“坠落!”你便用制动手紧紧抓住绳子,就制动姿势(Braking Position)(图7-lb)即可。绳子绕过身体产生摩擦力,你抓住绳子的力量因而增加,因此绳子加诸在我身上的向上力(或阻力)大於你的手力。制动姿势——右臂横於腹前——之目的是增加绳子与你身体间的摩擦力,藉此增加阻力。
图7-1
a.绳子由右手自右而左绕过背部或臀部,自系结你确保点间的绳具上方通过;
b.制动姿势——右臂横於腹前之目的,是增加绳子与你身体间的摩擦力,藉此增加阻力。
万一我坠落时,你的制动手正好暂时离开绳索呢?很简单∶我会落得更深,也许一路掉到崖底。不过,技术纯熟的确保者绝不使制动手离开绳索。手的动作有一个特定的顺序(图7-2),我攀爬的时候你收绳,因此排除了这项可能。该特定顺序为∶双手抓住绳子,制动手靠近身体,导向手伸出,先用制动手收进绳子(图7-2a),然后导向手滑出,抓住两股绳子,最后,制动手滑回原位(图7-2c),导向手放掉制动绳,如是重覆,制动手根本不需离开绳索。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种方式的其他特色以及如此安排之目的。为何将自己连结於确保点?由於你能抗拒向下的拉力,手部才能施摩擦力,而在我身上产生向上垃的力量(阻力)。通常是你的体重和姿势——双足抵住固定点——使你能抵抗向下的拉力。然而我若是体重比你重,或岩壁向下倾斜,没有地方可抵住双足来固定,没有系结於确保点的你会完全被拉下来。
现在考虑你的姿势。你背对确保点,大致与作用力方向平行。这种姿势可保持稳定,如果坠落的力量很大,你才不致大力晃动,失去确保的功能。你也可以采坐姿,双足与臀部成三角形,绳索通过双腿之间到达攀登者——我。双足若能找到抵足点即可形成非常稳定的姿势,可承受极大的拉力不被拉下或失去平衡,因此保护了确保点——亦即避免任何力量施於确保点,令确保点能支撑你的姿势。
刚才描述的确保方法——施摩擦力於绳索以制止坠落——称之为“坐式确保法”(Hip Belay)(或身体确保法)。其实利用绳索摩擦力的办法还有很多,办法也更好,后文将继续探讨。至此我们已了解确保的要素∶施摩擦力於绳索以制止坠落的方法、收绳时不放开制动手及不改变制动姿势的方法、确保点和连结确保点的方法、沟通的系统。
图7-2 收绳的手部动作;制动手不离开绳索
制止坠落
继续进一步探讨你在拉我上去时,我却坠落的情形。这种作用力与日常生活无异。试以绳索系上一个五公斤(十磅)的重物,於距重物数公尺处抓起绳子,将重物抬离地面数公分。重物施一股向下拉的力量於绳索,你则施予一股相同的力量将之往上垃。
这是和你用绳子拉我,我却坠落的情形相同吗?不尽然,因为前者的阻力是立刻产生的,但是我坠落时绳子开始延展,一开始并未产生阻力,因此数秒间我直线坠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然后绳子再延展一些,你抓紧绳子不再放绳,阻力增加到最大时,我坠落的速度便慢下来;如果我位於垂直的岩壁,最大的阻力应为我体重的两倍,等我停下来悬在半空中不动,阻力又降到和我体重差不多。这一切完全发生在数秒之间。
假设你凭绳索可抗衡十八公斤(四十磅)的拉力,但绳索绕过身体之后增加了摩擦力,你便可以抵挡一一三至一六O公斤(二五O至三五O磅)的拉力。我坠落时,你实际上所施的力并没有这么大,你只施足以制止我下坠的力量,但是你必须明白,即使仅是简单的坠落,所施的力也必须大於我的体重。
再回到以绳子提五公斤重物的例子,但加点变化∶你高举双手紧抓住绳子,请某人抬起重物再放掉它。当重物坠到底,将绳子扯直的瞬间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拉力,大於用绳提起重物的力量;你的手会被拉得往下垂,甚至有数公分的绳子自你手中滑出。
攀登的情形也很类似。假设我攀爬的速度比你收绳的速度快,你我都没有发现两人之间的绳子因此而松垂。我若於此时坠落,在绳子拉住我之前,坠落的速度会更快,而最大的向下力量将比以前更大——假设你没让绳子滑脱一分一毫的话。
万一拉力过大,绳子开始滑脱怎么办?我会不会一路跌回谷底,两你的手掌被磨脱了一层皮?不会。只要你继续握紧绳子而且施加的拉力大於我的体重,我还是会慢慢地停下来,悬吊在半空中。这只能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我坠得越深,越可能受到撞击而受伤,即使毫发无损,也可能吓得魂飞魄散。
保护前导者
如今我们已了解确保的要素,似乎可以一路顺利攀爬到顶了,只要有一方坠落,另一方即可以迅速制止坠落。等一等!那第一个绳距(Pitch)(前导)怎么办?你往上爬,我在下面看,万一你坠落,我只能眼睁睁看著你跌落地面。现在轮到我设第二个绳距(第二个确保点),我不喜欢这种方式,相信你也不喜欢打头阵,因为现在的情况比刚才更危险了。我可能爬至半途而坠落,摔在你身旁的岩石上而受伤,或是先撞到岩石边缘再往下坠,抑或没撞到岩缘而直接坠落。我们最好找个好办法来杜绝这种可能性。
确保技术开始趋於复杂。你当然可以像以前一样做确保,但也许转过脸来面对山壁,好看著我攀爬。这种确保无法阻止我跌回岩阶,但我若未撞及岩阶,直接坠落,你的确保或许可制止我的坠落,但谁也不敢打包票。这种坠落很严重,问题很多,如果你选错手做制动手,绳索可能会绕著你的身体完全松脱,等我跌到山脚,你的手也断了。或者我坠落时你正好站著,瞬间一股强大的拉力会将你扯下岩阶。即使你已避开这些问题,但拉力到达一六O公斤(三五O磅)时,绳子将开始自你手中滑出,绕过你的背部,造成严重擦伤。
有个办法可以减低这种坠落的风险,就是我在攀爬的时候,放置岩锲做确保点(Protection)(详见第十、十一章)。我带著许多攀登装备∶钩环、带环,还有可放入裂隙的确保装置——岩锲(Chocks)。假设我攀登九公尺(三十尺)后即设置确保点,利用树或裂隙放入岩锲,将带环固定於树干或岩锲,将登山绳穿过钩环,与带环连结,再继续攀登。
假设我又攀登了三公尺(十尺)后坠落,等你的确保制止了我的坠落,我总共只坠落六公尺(二十尺)(图7-3)。不论你用哪一只手做制动手,绳索都不会绕著你的身体滑出,因为作用在你身上的是向上的拉力。我到达下一个确保点前,可多设数个中继确保点。我一坠落,坠落的距离即两倍於我与最近的确保点之距离,之后你的确保才开始发挥作用。
坠落的严重性以及制止坠落的困难度,取决於我的体重、绳索穿过岩锲确保点和擦过障碍物所产生的摩擦力(摩擦越大,越容易制止坠落),以及是否撞击到岩壁。坠落的严重性也大幅取决於“坠落系数”(Fall Factor),意指坠落距离以及确保者和攀登手之间绳索长度之比值。如果我自最近的确保点上方三公尺处坠落,你我之间的绳索长度为十二公尺,如图7-3所示,我会坠落六公尺才停止。坠落距离除以绳索长度得出坠落系数,因此三除以六得出坠落系数为零点五。坠落系数越高,坠落力量越大。虽然常识告诉我们,坠落距离本身不会影响最大坠落力。(但距离确实影响坠落力作用的时间是长是短。)(有关坠落系数的详细内容请见第十一章。)
前导者若坠落,可用确保点有效制止坠落。既然如此,多放一些确保点,所有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可惜事与愿违,切记,只有超过岩阶确保点的坠落,其风险才能因此减轻;这种坠落的坠落系数为二,是最严重的。无法完全排除坠落风险的原因是岩锲确保点的品质并不可靠,有时它不够牢固,坠落时全被扯出,或是我尚未来得及放置确保点即已坠落,也许就自你上方三公尺处坠落。这种坠落距离六公尺,系数为二的坠落后果,和坠落距离三十公尺,系数为二的坠落后果一样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坠落时,身为确保者的你可能须承受向上的拉力或剧烈的向下拉力。并不是所有放有确保点的前导者坠落时,都很容易停止,所以确保点、确保姿势、确保方法——增加抓握绳子的摩擦力——都显得极为重要。下文即将讲述这些重点。
编译校对者特别注释:本文整理自台湾版《登山圣经》,内容供山友们参考,不做商业用途。特此告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