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45570|回复: 0

文史记忆 丨 宋代名相李纲兰溪行迹考

[复制链接]

375

主题

1422

帖子

380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00
发表于 2020-4-20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福建邵武人(今福建省邵武市)。两宋之际著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南宋第一任臣相、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赠少师,谥忠定。李纲“忠贯金石,学究天人”(赵构语),文武全才,留传后世的《梁溪集》中收录了他途经兰溪时所作的题咏。通过各种史料的挖掘,发现这位名相和兰溪还有更深的关联……
100.jpg
  李纲路过兰溪并题诗
  “夕次兰溪县,溪山照眼明。云端双塔耸,烟际一桥横。久旅易悽感,旧游如隔生。故人寻不值,飘泊若为情。”北宋宣和元年(1119)冬至过后,李纲日暮时分抵达兰溪,用凝练的语句勾勒出了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卷,为后世留下了九百年前兰溪县城的靓影。次日,船行至上游今赤溪、游埠境内,水涸难行,不得己弃舟上岸,又题《陆行》一首:“水落石出溪难行,舍舟束装趋路程。徒御諠呶鸟雀噪,衣冠环伟儿童惊。天寒野逈怯霜露,日暮途远伤蓬萍。我生胡为浪自苦,浊酒且向灯前倾。”
  八年后,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李纲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南宋第一任丞相。这首意境优美的《兰溪访吴圣与不遇》也成了少数几首帝王将相题咏兰溪的行旅诗。
  兰溪地处钱塘江上游,上通苏杭,下达江闽,自唐代建县以来,一直是水路要冲。上千年来,路过小城的名人骚客,不绝如缕。凡是读过李纲这首诗的人,几乎都把它当作名人匆匆划过兰溪,偶然邂逅碰撞出的火花。然而,这首诗却像是一处貌似不起眼的入口,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宋代名门望族“高大上”的交际圈,揭开宋代名相李纲与兰溪更多鲜为人知的交集。
101.jpg
  李纲旧友吴圣与寓居兰溪
  据汪藻《左中大夫致仕吴公墓志铭》,吴点(1057-1130),字圣与,福建邵武人,“总角(童年)以文见乡先生黄履(1030-1101),进退如成人,文皆可观。履叹赏弥日,曰:‘子必为令器(优秀的人才)。”元丰五年(1082),吴点果然中了进士。杨时《李修撰墓志铭》记载,李纲祖母黄氏系“资政殿大学士履之姊。”可见,吴点不仅是李纲的同乡,还是李纲舅公黄履的得意门生,关系非同寻常。吴点晚年曾任睦州(宣和三年改称严州,今建德、桐庐、淳安一带)通判,任满调往越州(今绍兴一带),以年老辞官,客居兰溪。元代大儒、义乌人黄溍《经藏广福院记》记载,早在政和年间(1111-1118)吴点就已经寓居兰溪。当时兰溪城东百步外的圣寿寺水陆院刚由余杭藏休禅师于北宋天僖年间(1017-1021)复建,金华曹仁寿捐资建造高阁贮藏经书(因此改名经藏院,治平末年(1067)赐额圣寿寺),但寺产一直瘠薄,场面十分凄凉。吴点带头捐资买田,在寺旁创置两座田庄供养寺僧,圣寿寺由此走向繁盛。李纲当年泊舟兰江,一路穿过繁华的街市,或许还登上了大云山圣寿寺,但始终没能遇见吴点。俯瞰城中暮蔼沉沉,炊烟袅袅,李纲内心应该充满了深深的怅惘吧!
  吴点有四个女儿,最小的嫁给了“朝散郎徽猷阁范浩”。兰溪《香溪范氏宗谱》:“范浩,字茂直,政和八年即重和元年戊戌(1118)进士,仕朝散郎、司农寺丞、徽猷阁。”汤溪《鲁阳厚大范氏宗谱》:范浩“娶邵武吴氏(香溪谱误记为邵氏)”。两谱均记载,范浩“建炎初从高宗(赵构)南渡,遇金兵执之,以不屈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元年八月,李纲被罢相,改用主张议和的黄潜善、汪伯彦,放弃中原,迁都扬州。十二月,金兵大举南侵。建炎三年(1129)二月三日,破天长军,离扬州仅数十里。宋高宗闻讯仓惶出城,逃到江边扬子桥时,一名身边的卫士出言不逊,宋高宗一剑将其刺死,顿时群情激忿。司农卿黄锷随后赶到,士兵以为是黄潜善,大叫“黄相公在此,误国害民,皆汝之罪!”黄锷还没来得及开口分辩,人头已经落地。“少卿史徽、丞范浩继至,亦死。”事态平息后,汪藻奉旨作《范浩赠直徽猷阁制》。金华人郑刚中与范浩友善,有《至豫章茂直座上戏书》、《别茂直》、《答范茂直》等诗书往来。他在《与范茂明(即范浩弟范浚)》中详细记载了听闻噩耗的经过,“今年二月十六日,始得寺丞之报于淮甸来者,笑而不信……又数日,传者再三,至忧疑。继之三月十三日义荣报甚详”,“自闻此报,痛在心骨”,并作挽诗《赠范茂直》:“范君才力信超群,与我睽离未十春。脱体文章都换骨,从头宦业便通神。不应莲幕淹余刃,莫只花砖卧此身。好傍玉皇香案立,放教膏泽下斯民。”《香溪范氏宗谱》记载,范浩被害时,夫人吴氏也在场,哭喊着:“君既死于其君,而妇可不死于其夫乎!”举头触柱而亡,极其悲壮。
  李纲与香溪先生范浚的交往
103.jpg
  范浚
  范浩兄弟十人,除范浚(1102-1150)隐居香溪著书育人外,其余或登科第或受恩荫,出任地方官员或在朝中任职。而正是居住在乡间的范浚,曾给李纲写过一封《寄上李臣相书》,称“阁下勋德甚高而名塞天襄,士之仰英风望余光者,冀一见有轻万户之心,得一言若九鼎大吕之重,谁不愿游阁下之门以自托于不朽?”规劝李纲要抵制住当时士大夫间盛行的骄贵习气,“均礼寒素,开纳后来”,则“天下之士褰裳提屦,争先奔走,以阁下为依归,虽易之以富贵而彼将有所不愿。”范浚又说,“阁下方重执大柄,佐吾君拨衰戡乱,则必有奋忠义、立勋名者出为朝廷用。”“今天子侧席竦意,注想阁下甚眷,而缙绅君子逮于窟穴黎庶,莫不引颈倾耳,望阁下复相如望岁焉。”“而当今主盟吾道之责,阁下其实当之。又以浚身贱远,不得走伏墙仞,再拜下风。”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范浚与李纲关系密切,且曾“走伏墙仞,甘拜下风”,即当面聆听过李纲宏论,深深佩服李纲的学识和为人。李纲诗中“旧游如隔生”,也透露出李纲不止一次到过兰溪。
  其弟子高栴称范浚“慷慨好纵谈天下事,所上皇帝诸书及李(纲)、富(直柔)两柄臣启,抵掌万言,率引喻古今,洞达彼己,凿凿可见施行,后撰策略二十余篇,皆当宁经国之切务”,既涵盖治国之本如《应天》、《远图》、《任相》、《御将》《更化》等,又兼顾施政细节如《赏功》、《劝武》、《募兵》、《节费》、《议钱》、《平籴》、《除盗》等,宗旨不离“拨乱用武事”,“从一时之权,又存万世之利”。范浚这些经世致用的思想固然一部分来源于书本知识,能与李纲这样的“柄臣”“纵谈天下事”,无疑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从这个层面上讲,李纲留给兰溪的不仅是诗,还有思想。
  李纲与香溪范氏结亲
  《香溪范氏宗谱》记载,范浚三兄范渭,字茂载,才名早著,宣和五年(1123)曾撰《兰溪兴造记》(宗谱引自南宋洪遵《东阳志》),建炎二年(1128)登李易榜进士。范渭次子端质“字元宜,恩贡,仕承信郎、殿前司干办官,娶邵武李臣相女。”据清四库版李纶撰写的李纲行状,其兄李纲的第六个女儿“适范端贄(应为質之误)。”显然,貌似路过兰溪的李纲,后来还同兰溪香溪范氏结成了亲家。而范氏和李氏结缘,至少可上溯到范渭本人。
  乾隆九年(1743),江西上饶出土了一块北宋崇宁二年(1103)《宋故应君墓志铭》。墓主应默,字子思,信州贵溪(今江西省鹰潭市)人,出生于官宦世家,“娶通直郎致仕鄱阳张公潜之女”。此志由“宣○郎知开封府雍丘县事范筠篆”额,“奉议郎新差权通判杭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借绯张根撰”文。张根(1062-1120),宋史有传,字知常,饶州德兴(今江西省德兴市)人,张潜之孙,二十一岁中元丰五年壬戌(1082)进士,与后来寓居兰溪的吴点同榜。著名文学家、德兴人汪藻(1079-1154),既是张根的姻亲,也是张根的门人,他为张根撰写的《朝散大夫直龙图阁张公行状》记载:“礼部尚书黄公履闻其名,以女妻之。”经同乡状元彭汝砺、丞相曾布、翰林曾肇等的举荐,张根得到宋徽宗的嘉许,授“亲贤宅教授”,不久任“通判杭州”,历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等事、直龙图阁、秘阁修撰,终于朝散大夫。同文记载,张根“女七人”,次女“适起居郎李纲”,第五女“适杭州监税范渭”。《香溪范氏宗谱》:范筠(1060-1130)登元祐三年(1088)进士,子范渭“娶张氏。”洪迈《夷坚乙志卷第十二》:“金华范茂载渭,建炎二年(1128)以秀州通判权江淮发运司干官居……其妻张夫人……范(渭)归乡,因溺水被疾而殂,正年三十九……其后张夫人沉痾去体,寿七十而终。”范渭生前官职不高,又兼英年早逝,次子范端质娶李纲之女,显然是姻亲间的重复婚嫁。张夫人虽然体弱多病,却是维系整个大家族的重要一环。张根卒于宣和二年(1120)六月,因此可以推知,李纲于宣和元年(1119)路过兰溪时,他和范渭都已经是张根的女婿,加上吴点又是范渭长兄范浩的岳父,彼此自然很熟悉。张根之子张焘于政和八年(1118)高中探花,与范浚之兄范浩、范洵是同科进士,绍兴二年(1132)“诏以付都督府及沿边诸帅,迁中书舍人”,绍兴九年(1139)帅蜀,范浚著有《贺中书张舍人启》、《代贺张帅启》。
  一首宋诗,勾连出一连串的历史名人。香溪范氏自范锷一试辄中皇祐五年(1053)进士,“立朝又以风节闻于时”,“遂为东阳令族。”范浚说:“时婺州兰溪之令姓,惟推江、范。”除了本地两大家族之间联姻,范氏与当时的朝贵多有交集,如范浩之子范端周娶叶丞相女、范溶之子范端礼娶富枢密之女、范洵之孙娶楼参政之孙女、范深之孙娶周参政之女等。只是随着岁月的流转、文献的失传,名人的行迹才渐次埋没。
  探索李纲在兰溪的行迹,只是抛砖引玉。梳理更多像兰溪范氏这样的江南文化世家的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解读和传承历代乡贤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八婺历史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张绍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