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楼主: boyedu

战神的征程--《粟裕战争回忆录》(转载)

[复制链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真正的铜墙铁壁(2)-1
  
     “一切为了前线,
  
     —切为了战争胜利”.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响亮口号。尽管是在遭受敌人摧残,自然灾害严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山东广大翻身农民却自觉自愿地为革命节衣缩食、茹苦含辛,甚至不惜破产毁家,承担着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全心全意地爱护军队,支援前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神圣的人民解放战争。
  
     不竭之源
  
     华东野战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连续打了宿北、鲁南、莱芜、盂良崮等战役,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战争进入到第二年,为彻底粉碎蒋介石妄图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以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人力物力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同时,以—部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留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华东战场上的战争越打越大,而且打的大都是硬仗、恶仗,我军有了较大的伤亡、减员。因此,补充兵员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为保证华东野战军有充足的兵员,山东解放区的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进行土改、复查、反霸斗争的基础上、结合蒋介石疯狂进攻解放区残酷杀害人民的现实,深入开展反蒋诉苦、庆祝翻身和土地还家等活动,号召人民群众“到前线去,到主力去”。千百万翻身农民把参军当作一项最光荣的任务,争先恐后、积极报名,涌现出许许多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的动人事例。他们说;“穷人挨冻受饿,就是因为没有土地,有地没人保.还是不牢靠。”有家农民两个儿子争着参军,互不相让.只得开家庭会解决。他们在参军大会上说:“国民党害了咱,共产党救了咱,没有解放军上哪捞胜利,咱不参军谁参军”。有个农民,战争开始时,送大儿子参了军、后来又送来了二儿子,为打败蒋介石,他还要把三儿子送来。胶东莱阳县赤山区,一千名民兵集体参军,编为—个营,加入了主力,成为当时闻名胶东的“赤山营”。淄川县当时只有四十余万人,土改复查后,一次扩大一个团,两千余人补进了主力。仅一九四七年一年间,就有二十九万五千余名翻身农民的优秀子弟光荣入伍。在战争中,我军补充了大量解放战士。翻身农民的优秀子弟,作为人民军队的主体和骨干,对把解放战士教育改造成为人民而战的革命军人,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共发动了四次大的参军运动,送出了五十八万九千余名优秀子弟参军。他们象千百条小溪流渠,汇成了奔腾万里的大江长河,源远流长,滚滚向前,使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有这样的人民.还有什么敌人不可战胜呢?
  
     英雄的山东民兵
  
     在解放战争中,山东的民兵和地方武装,发扬了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荣传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谱写了野战军、地方军和广大民兵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巨大威力的新篇章。一九四六年底,我军进行鲁南战役前夕,鲁南第三军分区地方武装在郯城县码头、新村一线,沿沂河东岸进行防御,保证了北上主力侧翼安全,维护了华中至山东的交通线。一支支民兵爆炸队,深入到兰陵、邳县,峄县、台儿庄等边沿区,在敌人经常出没的河边、路旁,直至据点周围,大摆地雷阵,袭扰、杀伤敌人,迟滞敌人的行动。鲁中沂南县高、金飞行爆炸队,从博山调至鲁南后,转战于锄头林、兰陵、洪山等地,四次用地雷阻击了二十六倍于自己的敌人,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广大民兵、地方武装的积极配合下,我军于一九四七年一月,取得了鲁南战役的巨大胜利,歼敌五万二千余人。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真正的铜墙铁壁(2)-2
  
     鲁南战役后,蒋介石判断我华东野战军在苏北、鲁南连续作战,“伤亡重大,不堪再战”,临沂又是山东解放区首府,我必固守。遂集结了十一个整编师(军)于第一线,企图在鲁南与我决战。我华东野战军根据敌我情况,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果断改变诱歼南线之敌的方案,出敌不意,挥戈北上,先打莱芜的李仙洲。此时,地方武装进逼兖州,大造欲攻兖州的声势.并在运河上架桥,在黄河岸边筹集渡,制造西渡黄河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合的假象,迷惑欺骗敌人.使其判断错误,保证了我主力部队隐蔽开进。战役打响后,山东的党和政府组织了一百二十个子弟兵团,村村布雷,节节阻击,日夜袭敌,积极配合主力作战,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胶济线两侧的广大民兵和地方武装,一夜之间将坊子至兰村一百余公里的铁路完全破坏。莱芜县委组织十万余民兵,连续七夜大破袭,敌人白天修,他们夜间扒,完全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使敌人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联络中断,咫尺不能相援,成了瓮中之鳖,为主力部队分割歼敌创造了条件,为保证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
  
     民兵,虽然不能象野战军那样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但是,他们却是野战军的得力助手。有了这个得力助手,就使野战军如虎添翼,耍打就打,要走就走,在运动中选定有利战机和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有生力量。孟良崮战役后,敌人经过四十天的休整,再次调集了十一个整编师,问鲁中山区进攻。为配合主力转入外线作战,鲁中军区监护营—连,在蒙阴县方圆只有—千多平方米的岱崮山顶上,凭借着险要的地形,依靠人民的支援和民兵的积极配合.坚持了四十一个昼夜。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忍受着疾病和伤口溃烂的折磨,以惊人的革命毅力,主动派小股部队下崮打击敌人,炸毁了敌人的弹药库和车辆,烧毁了敌人的粮食和被服,搞掉了敌人的一个师供绐所,有力地牵制了敌人。这个连队,战后被鲁中军区授予“岱崮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一九四七年秋,华东野战军大部主力挺进中原转入外线作战后,国民党加紧了对胶东解放区的进攻。胶东有二百多个民兵爆炸营、队,配合坚持内线作战的第二,第七、第九纵队开展阵前爆炸,同主力部队一起,迫使敌人付出惨重代价,费了近个月的时间,才爬行似地到达烟台,占领了几座空城。当时,整个鲁南地区坚持敌后斗争的都是地方武装和广人民兵。他们有时分散作战,有时集中作战,担负着围困、打击敌人孤立据点.歼灭匪特、土顽、还乡团,保卫生产和巩固后方的重大任务。英雄的鲁南赵博县民兵和地方武装,在我军主力撤出后,坚持斗争十个月,粉碎了敌人多次“清剿”、“扫荡”,与敌作战千余次。消灭瓦解残匪、土顽四千五百余人。一九四七年底便收复了失陷的全部地区。沂南县委组织几十个村的民兵进行联防作战,在沂河一线五十公里长的边沿区,开展“万雷区”活动,阻止了土顽及还乡团的进犯,保证了秋收秋种顺利进行。鲁中区民兵和地方武装,全力以赴地围剿残匪,七天之内收复了临朐、蒙阴、沂源、莱芜之间纵横一百五十余公里的敌伪统治区.打通了蒙山区和沂山区的联系。我主力部队回来后,如同走进了温暖的家门。为部队休整,准备再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他们还担负了警卫桥梁、看守公路、电线、仓库、以及站岗、放哨,守护战利品、押送俘虏,打扫战场、捕捉逃敌等繁重的战勤任务。—九四八年秋,我军攻克济南后,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副司令牟中珩、伪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等人,化装潜逃。但是,不久我们就接到报告,这三个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和要员,虽然侥幸逃出济南,还是分别在寿光县、胶县和滕县被勇敢机智的民兵捉住了。人民战争是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这是一条真理。
  
     三年解放战争中,我山东民兵和地方武装直接歼敌灭匪即达六十九万余人。在野战军获取的巨大战绩中,也都包含着山东以及华东解放区其他地区的民兵、武装力量和全体人民群众的不可磨灭的功勋。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真正的铜墙铁壁(3)
  
     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
  
     我国革命战争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是大兵团作战。战场范围广,参战兵力多,战役规模大,机动性强。要取得胜利,需要有雄厚的后勤支援力量。当时华东野战军本身的后勤力量有限.衣食住用及计多战勤工作几乎全靠人民群众来承担。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七百多万人参加了支前行列。将四亿二千五百多万公斤粮食及巨量的作战物资运达前方,保证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使我数十万华东野战军,在大兵闭运动作战中,有了可靠的物资保障。鲁南战役后,我军原拟在南线继续歼敌,庞大数量的支前物资都已运往南线。由于敌情变化,我军为抓住有利战机,大量歼敌,决定改变作战部署,主力部队突然迅速北上围歼李仙洲。当时,我们最为担心的是粮草、弹药等能否及时转移。在这个长达一百七十余公里的战场上,几乎全靠人挑,畜驮、独轮小车装,要把数以亿万公斤计算的弹药物资运往前线,困难是很大的。但是,英雄的山东支前群众,毅然掉转方向,随军北上,以顽强的意志,高度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行动,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昼夜不停,将急需的粮弹和各种物资,及时转运到北线,从而有力地保证了莱芜战役的胜利。一九四七年秋天,为解决我转入外线作战部队的冬装,华东野战军领导同志要后勤部门,在十月前务使前方战士都穿上棉衣。但原在滨海地区做好的棉衣,无法运到,后勤部门的同志带着这一紧急任务,来到惠民地区。那里的地方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听说要为子弟兵赶做棉衣,全力以赴组织布匹,棉花和生产工具,日夜赶制,有的群众甚至把自己棉衣、棉被中的棉花取出来,絮在指战员的棉军装里边。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间,就提前完成了赶做棉衣的任务。
  
     山东人民对战争的伟大支援,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同中原野战军的联合作战。参战兵力约六十万人。作战地域,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参战部队加支前民工等每日需粮食数百万公斤。加之气候寒冷,供应线长,运输不便。因此,粮食的供应,就成为淮海战设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关键。为此,毛泽东同志一再指示我们,必须统筹解决全军连同民工一百三十万人三至五个月的口粮、以及弹药、草料和伤员的治疗等问题。华东局发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的指示,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那里”的口号,组成了华东支前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支前工作的统一领导。山东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省吃俭用,保证了部队用粮。鲁中有个区,预征一百万公斤粮食,群众却提前两天征粮六百—十五万公斤,超出原计划六倍。解放不久的济南市宝丰面粉厂全体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抢修机器,夜以继日地生产,产量提高一倍,为前方突击生产面粉六百万公斤。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山东解放区每天平均运出原粮一百五十万公斤,在各解放区支援前线的二亿二千五百万公斤粮食中,山东就占一亿一千五百万公斤。准海战役后期,敌人在我军重重围困中,因断粮而互相殴斗、火并,甚至掘地挖坟,以棺木死尸为柴,烤烧战马充饥。我军阵地上.却是粮足饭香,兵强马壮。待战役结束时,前方尚存余粮二千多万公斤。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真正的铜墙铁壁(4)
  
     山东人民不仅无私地献出大量的粮食,而且及时克服种种田难,将粮、弹、草料源源送往前线,表现了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运送中,有的民工遇到雨雪.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蓑衣、狗皮,甚至脱下棉衣盖在粮弹上。遇到山高坡陡、道路泥泞,不便推车,就卸下粮弹,改用肩扛。遇到敌机轰炸扫射,自己的同伴不幸牺牲了,就把他们车上的粮弹装到自己车上,继续前进。有的民工在自己带的粮食吃完的情况下,宁肯饿着肚子,也不动用车上一粒粮。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我军在河南水域东北陈官庄地区围歼杜聿明集团时,北风刺骨,地冻天寒。鲁中一分区为给前线送粮,从泰安经兖州、济宁、韩庄、徐州、肖县,到随军粮站,最后运到部队炊事单位,共用了小车、火车、木船,汽车、小挑等五种运输工具,经过七道手续,征途千里,辗转换载,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腔东有位农民,为给前线送粮,涉冰河、顶风雪,日夜奔波,鞋子磨烂了,就光着脚推车子。他带了—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上地名.支前结束时,上面别满了山东。汀苏、安徽三个省八十八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宇。这不是普通的里程记录.而是千百万英雄民工所走过的艰苦光荣的战斗历程的缩影,是山东人民英勇支前的有力见证。
  
     大兵团作战,部队总会有伤亡,能否把伤员及时抢救下来,直接关系到伤员的安危,影响着部队的土气。在炮火纷飞的战斗中,在敌我厮杀的阵地上,担架队员们拚着生命抢救伤员,有时在敌人火力底下不能抬也不能背,就趴在地上,再把伤员背到自己身上,驮着往前爬行。为了减少伤员的痛苦,天冷时,许多民工把自己的被子,狗皮给伤员垫在身下,把棉衣盖在伤员身上,天热时,在担架上搭棚给伤员遮荫凉。不少民工用嘴给伤员吸痰,用自己的吃饭小瓢给伤员接屎接尿,遇到敌机轰炸扫射,就争相掩护伤员,宁愿自己牺牲,也不使伤员再次负伤。原藏马县子弟兵团,冒着炮火抢救伤员,冲破敌人数道封锁线,一次行军千余里,把伤员安全送到后方,荣获“陈毅子弟兵团”的称号。渤海一分区某担架团,在淮海战役中,得了六十多面奖旗,荣获“模范担架团’的称号。该团有位特等功臣,将自己棉袍中的棉花撕下来给伤员擦污物、血迹,一件棉袍竞撕去了半截。华东野战军的指战员们都深深感谢山东人民。他们说;有这样的担架队随军救护,打起仗来心里踏实,负了伤准能被抢救下来,从而更加鼓舞起战斗的勇气和信心。
  
     山东解放区的广大妇女和儿童,在男青壮年大部出工支前的情况下,积极参加生产,为前线多作贡献。她们日夜赶做军鞋,家家碾米磨面,在柴草缺乏的时候.她们甚至拆掉自己的草房当柴,烙出煎饼支援前线。伤员从村里转运时,她们精心服侍,洗衣烧水送鸡蛋;部队行军从村里通过时,她们在路两旁摆设茶水站,将一碗碗深情的大枣水、绿豆汤送到每个战士的面前;部队道路不熟时,她们就主动当向导,带路走在前;部队住下时,她们又带上针线,补补连连,挨班慰问。指战员们亲身体会到,解放区处处有亲人,村村都温暖。
  
     山东人民还在我军前进时,修桥补路,使部队行军作战,畅通无阻。有的农民将自己的大车推到河水中,给部队架桥,有的甚至拆了自己的房子,用木料作桥梁。淮海战役前,敌人将徐州北边茅村铁桥炸毁,妄图阻止我军前进,要修复需半月时间。我军为能迅速前进,围歼敌人,必须尽快将桥修好。为此我们要求鲁中南区党委想尽一切办法,三天之内将桥修通。鲁中南区党委派专人负责,发动群众,结果只用两天半就把桥修通了。当我们在指挥所里接到这个报告时,都被山东人民这种英勇顽强,战胜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所感动。
  
     每当回忆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援,我就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华东战场,听到了那隆隆的炮声和千万辆支前小车发出的有节奏的鸣响,也仿佛看到了英雄的山东民兵和浩浩荡荡的支前民工在随军转战、奋勇支前的情景。我不由地想起了陈毅同志在《记准海前线见闻》中的诗句: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
  
     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稳步轻行问伤病:
  
     同志带花最高贵,
  
     疼痛可减退?
  
     ……
  
     这就是对当时民工支前的真实写照。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山东人民又“推起小车下江南”,同其他解放区的人民—起,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一直随军打到浙江、福建等地。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英雄业绩,将永垂史册,永放光辉。
  
     早在一九三四年一月,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今天,当我们回忆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巨大支援的时候,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完全正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作战方法的变革,未来的反侵略战争必将极大地不同于过去的革命战争。但是,人民战争的根本性质,是不会改变的。我们要蠃得战争的胜利,仍然必须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真正的铜墙铁壁,仍然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这是肯定无疑的。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粟裕谈淮海战役(1)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粟裕同志是淮海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他生前没有系统地谈过淮海战役,只是即席回答过有关同志的一些提问。粟裕同志的夫人楚青同志应中央党史办(文献研究室)特别约稿,将这些谈话整理成文,发表在《党的文献》上。《粟裕战争回忆录》第一版时未将此文收入,此次再版特将此文刊出,以供读者阅研。
  
     一、当有人请粟裕谈淮海战役时,粟裕说:
  
     淮海战役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毛 对淮海战役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我的理解,是指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的条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的,形势的发展变化多端,中央军委、总前委审时度势,统一筹划,集中集体的智慧,正确指导了战役全过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还乘敌之隙,充分利用了敌人的错误,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所以,必须从战局变化中,从发展阶段中,来研究淮海战役,这是应该注意的。
  
     二、有人请粟裕谈谈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建议时的考虑,粟裕说:
  
     谈这个问题要从豫东战役说起。在豫东战役之前,1947年第四季度,我三支大军已经在中原成品字形,完成了战略展开。但蒋介石在中原还能集中较大的机动兵力。敌人利用优越的运输条件,又常临机变动建制,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以集中或分散对付我军。我兵力分散时则集中进犯,我兵力集中时则后缩,敌我兵力相当时则与我纠缠。一段时间里敌我形成拉锯状态。为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我反复考虑了我军的作战方针,认为面对敌人的新情况,我军必须把歼灭战发展到更大规模。如果我军不能集中更大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是打中、小规模的歼灭战,战机就很难寻找。当时三支大军各自对付当面敌人均显不足。从华野外线兵团的兵力来看,彻底歼灭敌人一路的力量是够的,但必须邻区协助打援或钳制。我估计,只要我军能打两三个大歼灭战,形势必将改观。为此,我于1948年1月22日向中央军委建议,三支大军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针,以集中更大兵力,寻歼敌人重兵集团,兼顾开辟新区工作。1948年4月18日我向中央建议华野一、四、六纵队暂不渡江,会同三、八、十等纵队,并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集中于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也是基于上述考虑出发的。
  
     豫东战役歼敌9万多人,证明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符合实际。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闭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山东和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接合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蒋系的徐州集团。如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可能参战。为此,在济南战役前,我就考虑到打下济南以后华野向何处出动?1948年8月23日我们在上报军委的一个电报中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当时就是想以这一作战行动为下一个作战和渡江创造条件。济南战役敌人援兵没有来,我们有必要,也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较量。所以,我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1948年9月24日早晨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1948年9月25日,中央军委复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所以说,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我是经过较长时间考虑的。
  
     三、有人请粟裕谈谈在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过程中个人的考虑,粟裕说:
  
     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是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不失时机作出的战略决策。
  
     我9月24日向中央军委的建议是: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即行战役第二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中央军委在9月25日复电中指示:黄伯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先打黄伯韬,加重了我们的任务,我们预计第一仗打黄伯韬是个大仗、硬仗。
  
     但是,这时的淮海战役计划,还只是由华野在中野的战略配合下来进行的。中央军委在10月11日指示中提到:孙元良三个师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这个指示,估计淮海战役结束“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粟裕谈淮海战役(2)
  
     这时,刘伯承同志率中野两个纵队在豫西作战,把敌人引向桐柏山区,陈毅、邓小平同志率中野主力于10月22日晚攻克郑州,24日收复开封。25日陈毅、邓小平同志向中央军委建议所部下一步不去淮南,而是集结于永城、毫州地区,无论出宿蚌线或打孙元良都更方便;中央军委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并于30日指示陈、邓进至萧县地区,对徐宿(县)、徐砀(山)两线相机行动。这样,中野、华野便将在战役上协同作战了。我于10月31日电报中央军委:
     
   “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于11月1日复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这就从组织领导上明确了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进行战役协同。这是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决战的一个重要条件。
  
     演变为南线决战的第二个重要条件是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们也不敢下那样的决心。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一个多月东北野战军歼敌45万人,全国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军已在全国范围内,在数量上、质量上、技术上都占优势了。
  
     这时,当面敌情也发生了重要变化。11月7日我们得知敌四十四军已在6日撤离海州,向黄伯韬兵团靠拢,我军立即进占海州、连云港。原定攻打海州已不需进行。当时东北之敌只剩下锦西葫芦岛一处。中央军委几次通知我们这处敌人的动向。海州、连云港被我攻占后,如蒋介石将该处敌人经海路南调徐州战场,也只能绕道上海、浦口,再转运到蚌埠,将失去及时支援的时机。同时,长期隐蔽在国民党军中的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即将率部在台儿庄、贾汪地区起义,一旦起义成功,华野可以通过其防区迅速切断黄伯韬的退路,全歼黄伯韬兵团已更有把握。此外,我们又得到敌人有撤退徐州,以淮河为第一线防御之说。有了上述这些条件和情况,我觉得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们对战役发起后及下一步作战形势作了估计,我和陈士榘、张震于11月7日午时联名发电谭震林、王建安,并报中央军委、陈邓,建议中野主力直出徐蚌段,切断徐敌退路,使邱、李不能南撤;华野主力于歼灭黄伯韬后,协同中野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下一步或继歼黄维兵团,或歼灭孙元良兵团,或夺取徐州。当时我们认为,不论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11月7日夜,陈士榘同志已赴前指,我进一步就争取在长江以北与敌人决战的问题与张震同志商谈。我们多方分析后于11月8日辰时发电报告中央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在这份电报中,我们估计了蒋介石可能采取的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华南防御。第二,立即放弃徐州、蚌埠、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接着我们分析了蒋介石若采取这两种方针对我之利弊,认为蒋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在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如果蒋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当然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并且在渡江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尚需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比江北差,这又是不利的一面。我们建议如果各老解放区尚能对战争作较大支持,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伯韬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即以主力向徐蚌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
  
     我们的建议电报发出后,先收到中央军委11月7日晚的指示:第一仗如能歼敌21个至22个师(整编旅),包括可能起义者在内,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近,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但是,如果徐州的敌人南撤,我们怎么办?这个电报还未明确。接着收到了军委8日电示:“虞(7日)午电悉。估计及部署均很好。”随即又收到军委9日复示:“齐(8日)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这个电报虽短,真是字字千钧。中央已下定决心将徐州之敌就地歼灭,将淮海战役变成南线决战。
  
     后来,刘伯承同志率中野两个纵队由豫西进入淮海战场。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
  
     四、有人请粟裕谈谈歼灭黄伯韬的作战,粟裕说:
  
     华野围歼黄伯韬兵团是一个大仗、硬仗,是由运动战转为村落阵地攻坚战。打黄伯韬有许多值得谈的问题,我只讲几个特点。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粟裕谈淮海战役(3)
  
     第一,黄伯韬兵团辖4个军,后来敌四十四军从海州西撤也归他指挥。黄伯韬兵团的战斗力虽不算一等强,但也不弱,在敌徐州集团中算中等偏上的。在作战中一定数量的增减有时反映了一定质量的变化。这次战役的第一个阶段就要歼灭敌人5个军,这样规模的仗我们过去没有打过。这一数量的增长必然带来兵力使用和战术、技术等一系列的新问题,增加指挥与作战过程中的难度。这是打黄伯韬兵团的第一个特点。第二,解放战争,我们打了一系列的运动战。随着战争规模的发展,在大兵团作战中,当我们以野战方式对敌人达成包围后,由于敌人有强大的后援力量,加之敌人积二十年作战经验,构筑工事的效率和守备技术已有大的提高,在被包围后,迅速构筑工事顽强抵抗,作战方式就转换为阵地战了。例如孟良崮战役就是先为运动战,后为阵地战。打黄伯韬,这个特点表现得更为显著。孟良崮敌人是以山岩巨石为依托,居高临下,进行固守和反冲击,还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碾庄一带的地形、工事情况与孟良崮不同。碾庄周围共有十几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二三尺高的土围子,土围子周围为洼地、水塘,地形开阔。该地有原敌李弥兵团构筑的完整的防御阵地。黄伯韬退守到这里后,利用这里的地形和原有阵地,构筑堑壕、交通壕,形成环形阵地,每个村庄都可以独立防守,村与村之间又可以火力互相支援。起初,我们力争在运动中急袭歼灭之,强调动作勇猛迅速,但也考虑到用野战急袭难以达到全歼的目的。所以我们在11月9日致各兵团的电报中就指出,如敌已固守村落据点,我应完成包围,绵密组织火力,应将对运动之敌与驻止之敌的打法严格分开。但是,我们是从迅猛的追击状态转换为攻坚,许多攻坚准备难于在运动中完成。这一点又不同于打济南。打济南我们是在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攻坚的。所以,完成对黄伯韬的包围后,开始三天进展不快。我们即于11月14日晚召开担任主攻的6个纵队首长会议,调整部署,明确作战方式应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要求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敌占村庄附近,距敌前沿阵地50米至30米处。要逐个争夺敌人的火力点及所占村庄。在逐点争夺中,要集中炮火。在选择攻击村落时,要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方法。同时增调炮弹、炸药,加强攻击力量。在战役指挥上重视和掌握作战方式的转换以及由之引起的战术、技术上的变化,是一条重要经验。
  
     第三,从11月14日对黄伯韬转入阵地攻坚战到22口将其全部歼灭,历时8天。在华野围歼黄伯韬兵团的过程中,中野担负钳制、阻击,11月16日凌晨攻克宿县,以一部阻击由蚌埠北进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另一部阻击黄维兵团。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使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完成了全歼黄伯韬兵团和切断徐蚌线,孤立徐州的任务,为同敌人决战于长江以北,夺取全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两个野战军共同作战,是打不成淮海战役这样大仗的。在研究淮海战役和大兵团作战时,必须把主攻战场和钳制、阻击战场结合起来看,必须把战役的各个阶段联系起来看。
  
     五、有人请粟裕谈谈华野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粟裕说:
  
     中央军委随着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任务曾作过多次设想和调整。
  
     我们于11月8日依据全国及当面形势建议淮海战役下一阶段不攻两淮(海州之敌已撤退),而以主力协同中野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下一步或歼黄维,或歼孙元良。11月11日,中央军委没想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邱、李,夺取徐州。鉴于情况多变,中央军委又于11月15日指出:下一步作战方针,待黄伯韬兵团被歼后,依据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最后决定,惟目前华野仍应争取在歼灭黄伯韬后再打邱、李。我们根据军委的指示,部署在邱清泉、李弥兵团积极东援的情况下,首先分割包围歼其一部,然后再看形势。但是邱、李兵团惧我围歼,虽我军主动撤小部分阵地,东援仍不积极。这一情况我们在11月15日到18日的电报中作了反映。在碾庄即将被我攻克时,邱、李进一步凋整部署,重点收缩至大许家以西加筑工事,原设想的邱、李积极东援的情况并未出现。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同志于研究敌我双方情况后认为,华东野战军打黄伯韬兵团已相当疲劳,完成歼灭黄伯韬任务后,如不休整,接着又歼邱、李兵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同时中野以现有兵力阻击黄维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困难较大。建议第二阶段华野以主力一部钳制徐州之敌,争取休整,以主力另一部协同中野歼击黄维兵团并担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任务。我们在收到刘陈邓首长的电报后,立即于11月20日发电报告刘陈邓及军委: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华野可抽出4至5个纵队,必要时还可增加3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建议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兵团。同时建议对华野部署进行调整,以原负责歼灭邱、李的华野北线部队,大弧形包围徐州,继续监视钳制徐州之敌,阻其南援。如果徐州、蚌埠、蒙城的敌人,以宿县为中点对进,打通南北联系,我们负责阻击,以全力保证歼灭黄维的胜利。并且决定当晚派两个纵队南下。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粟裕谈淮海战役(4)
  
     这时我们收到中央军委11月19日19时的电示:刘陈邓主力歼击黄维,以一个纵队对付刘汝明,无力顾及李延年。在此种情况下,华野必须将对邱、李之作战,在目前短时期内只限制于四五个师的范围,以便抽出必要兵力对付李延年。21日5时军委再次电示:“华野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歼灭李延年。”23日辰时刘陈邓首长也发来电报指出:“战役第一步由中野全力对黄维,华野全力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宿县城由华野控制),尔后再视战况发展,实行调整。”按照这时的设想,战役第二阶段,除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外,围歼的对象同时有两个,一是黄维兵团,一是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
  
     情况仍在变化。11月23日刘陈邓首长来电指出,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要我们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4个纵队参加歼击黄维的作战。11月24日15时中央军委电示:“完全同意先打黄维。”这样,第二阶段歼击对象为黄维最后定下来了。华野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也就变换为钳制、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及南线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同时以必要兵力直接参加打黄维。后来杜聿明突围,钳制、阻击杜聿明的任务发展为追击、合围。
  
     在第二阶段中,徐州敌人的动向一直是我最关注的问题。当时我特别关心围歼黄维兵团的时间。依据我们打黄伯韬的体会,估计黄维被合围后,我军难于以野战手段迅速达成全歼,势将转入以近迫作业为主的阵地攻坚战。因此对围歼黄维兵团的时间要作足够的估计。我把这一点作为部署华野钳制、阻击作战的出发点。我分析杜集团下一步的动向有两个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围。敌人突围对我并非不利,因为如敌人固守徐州,以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为依托,将加大我军歼击该敌时的难度。问题是如果敌人突围,我们必须把敌人围死在一定的地域,以求全歼。我们决定不把敌人堵死在徐州,而准备对付敌人突围。对于杜聿明突围的方向,分析有三个可能: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黄维兵团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敌人极大可能走这一路。一旦杜聿明与黄维会合,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和利于我的大变化。所以这也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着。正在这时,我们收到军委发来的军情通报,得悉杜聿明将从两淮方向撤退。这使我左右为难。我虽认为敌人不会由此方向逃窜,但又有情报,万一敌人由此方向逃窜,而我军部署失当,个人贻误军机且不说,势将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相信这个情况吧,如果杜聿明不从这边走,而是向西南,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设想。我再三分析,认为敌人走两淮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将北线7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的东西两侧,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西南,如杜聿明3个兵团向两淮方向突围,要经过水网地区,速度不会快,我们也可以赶得上。
  
     但是,我在指挥上的难处还不仅于此,还有南线一头。南线的敌人有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黄维兵团被合围后,有个估计三天可以全歼。中央军委于11月27日电示我们,当黄维兵团快要歼灭,但尚未能歼灭之际,对李延年正面阻击兵力后退一步,引其前进,以主力从侧后打去,求得歼其一部。这使我极度紧张。我担心我们打上了李延年,而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未能迅速结束,杜聿明又跑出来了,不仅不能再增调兵力打黄维,而且只靠北线7个纵队,也难于完成追击合围杜聿明的任务,杜聿明集团可能跑掉(当然完全跑掉也不可能),如果杜、黄会合,战场形势将起重大变化。当时我日夜守候,注视着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
  
     军委28日还发来电报,要我们在歼灭固镇、曹老集之敌以后,考虑以第二、六、七、十一、十三等5个纵队乘胜渡淮南进,切断蚌浦线,合围并相机夺取蚌埠。但29日军委取消了这个决定。
  
     李延年这个人动作不积极,我们一动,他就向后缩,我们没有打上。幸好没有打上,当杜聿明突围时我们才得以从南线又抽出3个纵队,和北线的7个纵队,以及刚南下的渤海纵队,共11个纵队,一起参加兜围。
  
     杜聿明于12月1日率30万人全部撤离徐州。我们以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相结合,尽全力追击。实际上我们对杜聿明是网开三面,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东去也好,就是不让你向南。其他方向都唱空城计。说明我们的力量也差不多用尽了。12月4日拂晓,我们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歼了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化装逃脱。杜聿明被我们“夹”住了,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们密切注视着形势。这时有消息称:敌宋希濂兵团已到浦口,向蚌埠前进;蒋纬国也到蚌埠指挥北犯;杜聿明曾建议从西安、台湾及甘肃抽调几个军空运蚌埠,组成一个兵团,与李延年、刘汝明、宋希濂合股北援。我们分析:歼灭杜聿明的作战估计还需半月至二十天,中野及华野已分成三个战场作战,兵力均感不足,尤其南线阻击李、刘兵力不足,不论杜聿明的建议是否能实现,即使宋希濂兵团赶到,我南线阻击部队必更吃紧,万一山乱子,势必影响对黄维的作战。为此,我们立即于12月10日晨发电刘陈邓并报军委、华东局,报告了上述情况和分析,建议再由华野抽出一部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对杜、邱、李暂采取大部守势,局部攻势。尔后中野负责阻击李、刘、宋,我们再集中力量解决杜、邱、李集团。当即得到总前委电话复示同意,又经中央军委同意,决定集中足够兵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后来刘帅把这形容为“吃一个(黄维),夹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
  
      12月15日黄维被全歼。华野也已全歼了孙元良兵团,并将李弥兵团歼灭近半,将邱清泉兵团歼灭了三分之一。
  
     华野第二阶段作战任务的变换,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减轻。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粟裕谈淮海战役(5)
  
     我在第二阶段特别紧张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第二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全战役的关键,我必须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这一阶段,以争取全战役的转折早日实现。淮海战役的转折是在杜聿明集团被围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被阻住,我军已能集中足够兵力全歼黄维兵团的时候。因为,在此以前,战场形势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以后,我们已有把握夺取全战役的胜利了。
  
     其次,在大兵团作战中,钳制、阻击方向集中相当大的兵力,有时大于主攻战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是这样。钳制、阻击战场不仅直接保障主攻战场,而且关系到战役下一阶段的发展,稍有失误,便会给全局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我钳制、阻击敌人1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兵力约40余万人,距主攻战场最近只有五六十公里,其对全局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第三,我们要在几个方向作战,加之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徐州的敌人全力突围,作战方式立即由钳制、阻击转换为追击、合围,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指挥员临机处置的难度。
  
     在第二阶段,华野部队因部署多次调整及转移使用兵力,作战行动很紧张。华野共16个纵队,先后归中野直接指挥参加歼击黄维兵团的有第七、第十三、第三、鲁中南纵队及特纵主力共5个纵队;另以5个纵队担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保障中野侧背安全,并作为战役预备队;而追击合围杜聿明时最大使用兵力为11个纵队。这不仅可以看出转移使用兵力之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兵力使用已达到极限了。我各纵都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六、当有人问到战役第三阶段情况时,粟裕说:
  
     战役到了第三阶段,形势就完全明朗了。我军已占绝对优势,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绝对逃不脱被全歼的命运。问题是从全局来看,什么时候发动总攻为有利。中央一度要我们围而不攻,目的是为了稳住傅作义,不使其海运南撤。再就是对饥寒交困中被围之敌,进行瓦解工作,以尽可能地减少我军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总攻的胜利。这对我军保存更多的骨干,使之在渡江南下作战中发挥作用也有重要意义。杜聿明被围后,开始突击了二天,我们顽强阻击,紧缩包围。大约到了第四天,他就软下来,第五天就更软了,第六、第七天就没有劲了。坦克也用尽汽油了。他们同我们对峙起来。我们把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紧。敌人靠空投汽油,空投馒头、大饼、大米。可是敌人的战场越来越缩小,开始大部分物资空投在敌人范围内,以后是一部分物资空投到敌人那里,最后只是一小部分投到敌人那里,大部分投到我们阵地范围来了。敌人饥寒交迫,把麦苗、树皮、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为了争抢空投物资,竟致互相残杀。
  
     我们的形势越来越有利。敌人的士兵在他们那儿士气十分低落,可是一到我们这边,马上可以打仗。我们实行即俘即补即教即战的政策,非常成功。淮海战役开始,华野为36.9万人,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战役结束时达到55.1万人,这中间除整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解放战士。我们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后方党政军民全力以赴,使战争支持了两个月。我曾经说过,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淮海战役时,我们不仅自己有吃的,还可送给敌人去吃。敌人被包围了,我们每天晚上送大米饭、馍馍,送到阵地前面,第二天早上喊话。开始敌人不敢来吃,怕我们打枪,后来见我们并不打枪,就来了。每天早晨来抢饭吃,越来越多了。就这样被我们从政治上瓦解了不少。我军包围敌人一个多月,毙伤、瓦解了敌人十来万人。
  
     最后,我们对杜聿明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了,到了1月6号那天总攻击的时候,他还有十几万人,我们只用了四天就全部解决了。
  
     解放战争以来,敌人突围没有一次突好过。每次突围都是失败。一突,士气就突掉了。这次杜聿明也不例外,三十万人突围也失败了。
  
     七、粟裕还顺便谈到敌方的指挥,他说:
  
     敌人犯错误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客观因素。战役开始前,敌人对我军的战略意图并无所知,对我军主力的攻击矛头指向何方,模糊一片,曾一度想撤离徐州。战役开始后,敌人没有估计到我们会同他们决战,仍然以旧眼光看我们,以为打一仗就会停一停。敌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同我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打算的。战役开始后,敌人着着被动,部署错乱,终至完全失败。
  
     从敌人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小蒋介石这个人很“小气”。他有一个怪脾气,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也不给你,如果你拿下了他大的呢,他连小的也不要了。这次淮海战役,他又很小气。开始舍不得丢四十四军,黄伯韬在新安镇等待连云港撤来的四十四军,结果,黄伯韬陷入重围。黄伯韬陷入重围以后,他又舍不得丢黄伯韬,不但派邱清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结果,黄伯韬没有得救,黄维又被包围了。他又让杜聿明来救黄维。结果黄维没有得救,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他在印缅作战时,有美国的供应,出过风头。在东北时,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供应。但这次被我们包围在永城地区,突不出,守不住,被我们全部歼灭。
  
     第五军邱清泉,一直是华野寻歼的对象。五军战斗力比七十四师稍差,与十八军不相上千,各有所长。邱清泉好打滑头仗,跟友邻关系不好。这次解决他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
  
     《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著。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3315

帖子

778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788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粟裕谈淮海战役(5)
  
     我在第二阶段特别紧张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第二阶段是承前启后的阶段,全战役的关键,我必须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这一阶段,以争取全战役的转折早日实现。淮海战役的转折是在杜聿明集团被围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被阻住,我军已能集中足够兵力全歼黄维兵团的时候。因为,在此以前,战场形势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以后,我们已有把握夺取全战役的胜利了。
  
     其次,在大兵团作战中,钳制、阻击方向集中相当大的兵力,有时大于主攻战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是这样。钳制、阻击战场不仅直接保障主攻战场,而且关系到战役下一阶段的发展,稍有失误,便会给全局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我钳制、阻击敌人1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兵力约40余万人,距主攻战场最近只有五六十公里,其对全局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
  
     第三,我们要在几个方向作战,加之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徐州的敌人全力突围,作战方式立即由钳制、阻击转换为追击、合围,这些都大大加重了指挥员临机处置的难度。
  
     在第二阶段,华野部队因部署多次调整及转移使用兵力,作战行动很紧张。华野共16个纵队,先后归中野直接指挥参加歼击黄维兵团的有第七、第十三、第三、鲁中南纵队及特纵主力共5个纵队;另以5个纵队担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保障中野侧背安全,并作为战役预备队;而追击合围杜聿明时最大使用兵力为11个纵队。这不仅可以看出转移使用兵力之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兵力使用已达到极限了。我各纵都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六、当有人问到战役第三阶段情况时,粟裕说:
  
     战役到了第三阶段,形势就完全明朗了。我军已占绝对优势,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绝对逃不脱被全歼的命运。问题是从全局来看,什么时候发动总攻为有利。中央一度要我们围而不攻,目的是为了稳住傅作义,不使其海运南撤。再就是对饥寒交困中被围之敌,进行瓦解工作,以尽可能地减少我军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总攻的胜利。这对我军保存更多的骨干,使之在渡江南下作战中发挥作用也有重要意义。杜聿明被围后,开始突击了二天,我们顽强阻击,紧缩包围。大约到了第四天,他就软下来,第五天就更软了,第六、第七天就没有劲了。坦克也用尽汽油了。他们同我们对峙起来。我们把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紧。敌人靠空投汽油,空投馒头、大饼、大米。可是敌人的战场越来越缩小,开始大部分物资空投在敌人范围内,以后是一部分物资空投到敌人那里,最后只是一小部分投到敌人那里,大部分投到我们阵地范围来了。敌人饥寒交迫,把麦苗、树皮、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为了争抢空投物资,竟致互相残杀。
  
     我们的形势越来越有利。敌人的士兵在他们那儿士气十分低落,可是一到我们这边,马上可以打仗。我们实行即俘即补即教即战的政策,非常成功。淮海战役开始,华野为36.9万人,战役过程中伤亡10.5万人,战役结束时达到55.1万人,这中间除整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解放战士。我们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后方党政军民全力以赴,使战争支持了两个月。我曾经说过,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淮海战役时,我们不仅自己有吃的,还可送给敌人去吃。敌人被包围了,我们每天晚上送大米饭、馍馍,送到阵地前面,第二天早上喊话。开始敌人不敢来吃,怕我们打枪,后来见我们并不打枪,就来了。每天早晨来抢饭吃,越来越多了。就这样被我们从政治上瓦解了不少。我军包围敌人一个多月,毙伤、瓦解了敌人十来万人。
  
     最后,我们对杜聿明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了,到了1月6号那天总攻击的时候,他还有十几万人,我们只用了四天就全部解决了。
  
     解放战争以来,敌人突围没有一次突好过。每次突围都是失败。一突,士气就突掉了。这次杜聿明也不例外,三十万人突围也失败了。
  
     七、粟裕还顺便谈到敌方的指挥,他说:
  
     敌人犯错误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客观因素。战役开始前,敌人对我军的战略意图并无所知,对我军主力的攻击矛头指向何方,模糊一片,曾一度想撤离徐州。战役开始后,敌人没有估计到我们会同他们决战,仍然以旧眼光看我们,以为打一仗就会停一停。敌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同我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打算的。战役开始后,敌人着着被动,部署错乱,终至完全失败。
  
     从敌人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小蒋介石这个人很“小气”。他有一个怪脾气,你要他一点,他连半点也不给你,如果你拿下了他大的呢,他连小的也不要了。这次淮海战役,他又很小气。开始舍不得丢四十四军,黄伯韬在新安镇等待连云港撤来的四十四军,结果,黄伯韬陷入重围。黄伯韬陷入重围以后,他又舍不得丢黄伯韬,不但派邱清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结果,黄伯韬没有得救,黄维又被包围了。他又让杜聿明来救黄维。结果黄维没有得救,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他在印缅作战时,有美国的供应,出过风头。在东北时,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供应。但这次被我们包围在永城地区,突不出,守不住,被我们全部歼灭。
  
     第五军邱清泉,一直是华野寻歼的对象。五军战斗力比七十四师稍差,与十八军不相上千,各有所长。邱清泉好打滑头仗,跟友邻关系不好。这次解决他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
  
     《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著。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