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楼主: boyedu

战神的征程--《粟裕战争回忆录》(转载)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向苏浙敌后发展和天目山战役(9)-1
  
     二十日下午,第五十二师全歼已成定局时,我把指挥重点转向东线战场。我们把孝丰变为一座空城,令守备部队放开东路,控制孝丰城以北、东北、西、南、东南各山地要点,形成三面埋伏,待顽军进入城内就关门打狗;同时,对西线只留第九支队收拾残顽并负责桃花山至西坪市、下汤之线警戒;主力全部东移,并今原守备西线的第八支队立即从孝丰西北向东南迂回,乘夜在顽密集阵地的间隙中穿过,向港口地区隐蔽集结或酌情就地攻击,以切断顽军向东南的唯一退路;限预伏在莫干山以东的第十二支队连夜翻山,于二十一日晨八时前赶到白水湾、港口地区,抄袭顽军后路,堵住对顽右集团包围的唯一缺口。
  
     二十一日,李觉仍错认我主力还在孝丰以西与第五十二师激战,电令右兵团连夜乘虚向孝丰、鹤鹿溪挺进并相机占领,协同左兵团向我“夹击而聚歼之”。其时,第五十二师主力实际上已经覆没。我们原来担心的是东路顽军逃得太快,现在却继续送上门来,自然是求之不得。突击第一队一部一度进入孝丰空城,见势不对急忙退出,但已来不及了。出得了城却脱不了围。顽第七十九师与我争夺孝丰城东北制高点五峰山,被我抢先五分钟占领山顶打了下去,不得不驻止于不利地形。当晚,我第一纵队全部经大竹杆、报福坛、山坞从孝丰南面向东迂回潜伏拦截,从南面兜住了敌人;第八支队在穿越敌阵时受到环攻,他们在敌阵中占领和固守要点顽强奋战,虽未及时到达目的地,却拖住了顽军,既割裂了顽军整个部署,又造成了顽军的混乱和恐慌;第三纵队主力则经孝丰东北向顽右翼迂回,占领灵岩山及其以东一线高地,由北向南攻击。至此,顽右翼兵团主力已陷入我重重包围。我第四纵队主力从孝丰正面向东出击,第十二支队已袭占港口、白水湾地区断敌退路,第一、第三纵队从南北收拢,将顽压缩于孝丰东南之草明山、白水池、港口的狭小山谷地区内,顽军狼奔豕突拼死突围均未得退。我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咬紧牙关,忍饥耐苦,排除万难,用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战术大胆穿插分割,加速歼敌过程。二十三日的总攻又一改夜间发起的常规为白天攻击,既出敌意料,又易于观察,充分发挥我军炮多的优势,用炮火杀伤猬集的敌人,并壮大声威压倒敌人。经二昼夜恶战,突击第一队除留守临安一个营外全部被彻底干净歼灭,第七十九师、突击第二队大部被歼,残顽夺路南逃,我直追至黄湖(即横湖)。顽军至此仍惊魂不定,乃全线退却并弃守临安。气势汹汹的顽第三次进攻,即以彻底的惨败而告终。这次作战中共歼顽军突击第一队少将司令胡旭轩、第五十二师副师长韩德考、第七十九师参谋长罗先觉及以下官兵六千八百余人(内俘近三千人),缴获各种炮十七门,轻重机枪一百三十余挺,长短枪千余支。
  
     在三次作战中,广大指战员表现了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我军阵亡五百零四入、伤一千六百余人。第一支队刘别生支队长在新登前线英勇牺性。第二支队丁麟章政委在围歼第五十二师时光荣殉职。许许多多无畏的干部战土,为了保障整个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有的坚守阵地,抗击绝对优势敌人的轮番攻击,与阵地共存亡;有的冲入敌阵,在身负重伤时,自己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这些同志伟人的革命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政治工作在战斗中发挥了强大威力,宣传鼓动很活跃,使部队始终保持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旺盛的战斗意志。各部队自觉遵守纪律,内外上下团结一致,主动要求担任最艰苦的任务,相互支援密切协同。“向党的七大献礼”、“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土报仇”的口号都极大地激励了部队的战斗情绪。后勤工作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出色地保证了作战的需要。苏南、浙西的地方党政干部和广大人民,为作战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苏南地区有组织的长期随军服务的民工即达六千二百余人,为运送军用物资、粮食、伤员的民工共达五十余万人次。地方武装除坚持对敌斗争外,还积极进行护粮斗争,保护运输线的安全。第三次作战时,粮食困难突出,苏南地区党政机关又紧急动员三千多民工、三百余匹牲畜,运送了十六万斤大米支援前线。
  
     顽军在浙西向我第三次进攻的同时,在浙东调集暂编第三十三师和浙保安部队等七个团,分四路进攻我四明山根据地,我第二纵队除在战略上配合浙西主力与顽军决战外,于六月二十九日进行自卫反击,激战二日,将领军全部击溃,取得了浙东第三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向苏浙敌后发展和天目山战役(9)-2
  
     大举反攻
  
     第三次作战胜利后,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重占天目山?顽军惨败,退出临安及孝丰全境,其在天目山的部队也已大部后撤,仅留少数扼守要隘,也有逃窜模样。我如乘势挺进,唾手可得;如任其喘息休整,构成深构高垒,那时再行攻占,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究竟如何为好?这是同整个形势密切关联的。当时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德国法西斯已经投降,日寇也已危在旦夕;国内局势处在重大变动中。从当面局部来看,固然以迅速重占为有利,但从整个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则以不占为宜。不久前华中局指示我们,对江浙工作的方针是巩固深入苏南工作,开辟敌后之敌后,休整主力,掌握敌顽矛盾,避免陷于单纯顽我决战。随着形势发展,开辟敌后之敌后工作,深入巩固苏南、浙西根据地工作,休整主力以迎接新的变化,显得更为迫切。经过反复考虑,我们决定不再回占天目山,除以一部坚持浙西当面地区外,各纵队分向苏南、杭嘉湖、皖南敌后地区,一面休整,一面开展工作。七月底。第四纵队部率第十、第十一两支队重渡富春江在第二纵队金肖支队和地方武装配合下,横扫金肖地区的伪军和地方游杂部队,挺进至浦江、金华附近。
  
     反法两斯战争形势急转定下。八月八日传来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毛 于九日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十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同日,朱总司令命令我军向被我包围的敌人发出通牒限期投降。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抗日战争经过八年艰苦奋战,终于迎来了胜利。可是蒋介石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于十一日发布反动命令,要国民党军向被我包围的城市和交通要道“积极推进,勿稍松懈”;要伪军“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却要我军“原地驻防待命”;同日,中共中央致各战略区电指出:国民党积极准备向我解放区“收复失地”夺取抗日胜利的果实,这一争夺战将是猛烈的。在此情况下,我党任务分为两个阶段,目前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日伪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按具体情况发动进攻,逐一消灭之,猛力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夺取武器与资源,并放手武装基本群众,不应稍有犹豫;将来阶段国民党可能向我大举进攻,我党应准备调动兵力对付内战。
  
     十二日军部来命令要我们立即行动,控制京沪杭要道,并占领上海、南京、杭州三大城市。号召解放区军民和沦陷区同胞迅速行动起来,为迫使日伪投降,收复华中全部国土而战。这时,我们正召开高干会议,总结前一段经验,便决定提前结束,我同大家共同勉励,立即行动起来,以百倍的努力去争取和完成总反攻的伟大胜列。但是,蒋介石在美国主义支持下利用海空优势抢运军队,抢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中央和华中局原来的破敌、收京、入沪、配合盟军登陆的部署,已同这种形势不相适应。同日中央来电改变华中部署,指示“江南力量就现地向四周发展,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准备内战战场,江南各大城市不作占领打算”。
  
     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朱总司令命今日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下令他所指挥的一切部队向八路军、菠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投降。我们当即发出《新四军苏浙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新四军苏浙军区对伪军伪警及一切伪组织的紧急通告》,命令在我军区范围内的京沪杭甬沿线各地日军立即向我投降,伪军立即反正。但是蒋介石却不准我军受降,命今日伪军拒绝向我军投降。形势逼人,瞬息万变,争取先机,稍纵即逝。我们考虑到无论今后局势如何发展,无论是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或准备应付内战,解决日伪问题是最紧迫的第一等任务,因此决定迅速尽一切可能,尽一切力量,尽一切方法,力求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内占领尽可能占领的城镇,对敢于抗拒的日伪军坚决于以消灭。我苏浙部队当即全力出击,从八月十六日起在浙东、浙西、皖南、苏南,从日伪手中先后收复南汇、长兴、溧阳、金坛、溧水、句容、安吉、广德、郎溪、高淳、宜兴等县城和大小集销一百余处及广大乡村。
  
     根据形势的新发展,中央于九月十九日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指示我们撤出江南。我苏浙军区部队挟天目山战役胜利之余威,自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有计划地渡江北撤。北撤前,我们在宜兴张渚召开会议,对留守工作作了具体布置。在苏浙皖边地区组建了苏浙皖特委,下设茅山、太滆、郎广、浙西等工委和若干特派员,配备精干武工队掩护活动,保卫地方党组织,保卫新四军伤病员和抗日部队的军烈属,保卫抗日人民的利益。北撤时向广大群众做了宣传工作,发表了《江南新四军北移告别民众书》,成立了各地新四军留守处。在浙东也留下了一批党员干部,领导坚持原地斗争,发表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成立了新四军浙东纵队留守处。各地留守处留下的干部在极端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坚持斗争直到苏浙全境获得解放。我率苏浙军区第一、第三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在国共“双十协定”签字前,即安渡长江到达江北。第二纵队自杭州湾北渡后在海盐、澉浦冲破顽军四个师和伪军一部的拦截北上。第四纵队自富春江东赶回苏南后北渡,其一部在十月十五日夜渡长江时发生轮船沉没事件,纵队政委韦一平等八百余同志不幸遇难。至十一月中旬,苏南、浙西、浙东的主力部队、地方干部共六万五千余人。分别到达苏北和山东与兄弟部队会师,共同担负起新的战斗任务。
  
     从南进到北撤,历时十个月,我们以劣势兵力,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苦的条件下,打开了局面,胜利地贯彻执行了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任务,扩大了我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毛泽东同志对天目山战役,一方面表扬我们打得不错,另一方面说,只是歼灭性还少了一点。天目山战役的胜利,还为以后北撤创造了有利条件:政治上使我党同国民党的谈判更为有理,为了停止内战,我们让出了大片民主根据地;军事上锻炼了部队,改善了装备,提前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以后组成华中野战军,进行更艰巨、更光荣的战略、战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1)
  
     苏中战役,是我华中野战军的部分主力为执行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在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九四六年六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中原我军突围后,位于我国解放区东南前哨,与蒋管区心脏宁沪地区隔江对峙的苏中根据地,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七月中句,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区的汤恩伯(以后为李默庵接替),指挥五个整编师共十五个旅十二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我华中野战军三万余人,奋起迎战,举行了苏中战役。从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三十一日,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作战七次,均获胜利,歼敌五万余人。这七次战斗是: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宣家堡、泰兴战斗;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的如(皋)南战斗;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三日的海安战斗;八月十日至十一日的李堡战斗;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的丁堰、林梓战斗;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的邵伯战斗;八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的如(皋)黄(桥)路战斗。
  
  
     这七次战斗并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但次战斗都由同一战役指导思想联系着,那就是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着眼于战争初期的作战要求,从当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用兵,那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入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这次战役,既沉重地打击了进攻的敌人,掩护了华中解放区完成对付敌人大规模进攻的全面准备,又初步探索了解放战争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
  
     回忆这个战役,对于研究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方针形成和作战指导,对于研究我军传统战法在解放战争中的运用,以及研究战役组织指挥方面的某些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为了把情况交代清楚一些,本文还是从战前的斗争形势写起。
  
     山雨欲来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我正在浙西集结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总结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打运动战的经验。这年的上半年,我们在天目山反顽战役中,集中十来个团打运动战,给予进犯的国民党顽固派顾祝同部以沉重打击,取得了胜利,得到了锻炼,可以说国民党顽固派对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多次进犯,不仅没有消灭我们,反而使我们在抗日战争后期提前实行了由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一九四五年九月,为了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的斗争,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们奉命从江南北撤。此时,新四军第三师已奉命向东北进军,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主力和从江南北撤的苏浙军区叶飞纵队奉命北调山东,接替由山东开往东北各部队的防务。这是党中央的一着高棋,不仅在政治上争取了各阶层群众的支持,而且支持了发展东北,缩短了南方战线,实现了全面战争爆发前的战略集结。
  
     十月,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华中局改组为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中、山东两个战略区的工作,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统一指挥山东和华中部队。另在华中(原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组成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和苏皖边区政府。十一月正式组成华中野战军,下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四个纵队。
  
     为了准备歼敌的战场,我们曾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发起高邮战役,集中兵力,在南面攻取了高邮城,收复了高邮以南至邵伯镇的运河沿线地区。为保障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淮安)扫除了一个心腹之患,对加强苏中与淮南的联系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北面,控制了陇海铁路徐(州)海(州)段,第一次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联成一片,并使华中解放区有了坚强的依托。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停战协定生效后,我们遵照党中央关于开展减租、生产、练兵三项工作的指示,部队展开了百日军政大练兵,并积极扩充主力,调整部署。将第八纵队扩充成为新四军第一师,第六纵队扩充为第六师,并将华中第五军分区部队和一部分投诚部队编为第十纵队。
  
     六月六日,中央指示:“目前我们的方针是力争和平,但你们的工作必须是一切都准备打。”
  
     要准备打,整个根据地都动员起来了。“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得相当生动有力和深入,部队积极练兵,地方动员参军,在扩大和加强地方武装的基础上,动员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建立支前司令部和组织民兵参战团、伤员转运站、粮草供应站等等,搞得轰轰烈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又一项战备,是我的坚决执行党中央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发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指示。四月间,邓子恢同志飞往延安,五月飞回,在淮安召开了分局及地委书记联席会议,确定从六月份开始在华中全解放区进行土改。后来战争打响了,苏中解放区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白天打仗,夜晚分田”、“前方打仗,后方分田”等口号,到七月底便基本完成。以后的事实证明:土改大大激发了贫苫农民和子弟兵的阶级觉悟,为支持解放战争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2)
  
     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
  
     一九四六年六月中旬,中央判断:“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对于大打以后的结局,当时中央作了这样的估计:“六个月内外的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
  
     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鉴于敌人大举进攻在即,迫切需要制订我军的战略方针,于六月二十二日没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同志考虑。这个计划,是在全局破裂,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要求我太行区的部队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律浦路徐蚌间以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的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在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而我华中主力须对付江北之敌,予以配合。还考虑在形势有利时,两区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前进。
  
     这个战略计划,同后来我军实施的内线歼敌的防御方针是不同的。其战略意图是在外线出击中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建立和扩大新解放区,保卫老解放区,并保障中原新四军第五师的安全。
  
     中央为了实施太行、山东主力向南出击的计划,六月二十六日指示华中分局,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南)通扬(州)线上之敌,要我和谭震林同志率领不少于十五个团之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一举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彻底破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淮南(三、四分区)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并限于七月十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待命攻击。新四军军部根据这个指示,于二十七日命令我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集中于六合、天长之间整训。
  
     以上筹划的一场大战,对未来战局的发展关系至大。接此命令时我正在海安。我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于六月二十七日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并立即赶回淮安,同华中分局的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诸同志共商,他们同意我的意见。当时,我们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淮南地区人口仅一百三十余万,抗日战争后期,该区环境比较安定,转入战时状况需有一个过程。战争初期,我华中野战军主力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由苏中供给,就连支前民工也需由苏中补给。主力部队开到、加上民工、干部、每天至少需要粮食十万斤。两三个月的粮食将达数百万斤,其他军需供应也相当繁重,将给初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苏中当面有敌军九个旅。如我华中主力西进,留守部队难以担任箝制任务,该区有被敌迅速占领之极大可能。苏中地富人稠,人口九百万,占华中总人口的五分之二,粮食亦占华中总产量的五分之二,沿江商业繁盛,税收占华中的一半,这些都是支援战争的巨大力景,一旦沦入敌手,就为敌人所用。而且苏中地近京沪,如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也不利。
  
     第三,淮南之敌有第五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个旅也在淮南(另两个旅在南京,一打起来势必北渡淮南)。这两支部队均属蒋军五大主力,加上淮南其他敌军,兵力较强。相对说来,苏中之敌较弱。
  
     于是,我们联名于六月二十九日再次上报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第六师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箝制敌人,在山东及太行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野战军第一、第六师再加入蚌埠、浦口线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军委对比建议极其重视,次日复示华中: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情况在急剧变化。七月初,中央从各方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向我进攻。指示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确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这是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调整了战略计划指导下发起的。在苏中战役实施过程这,中央军委密切关注战局的发展,多次就战略方针有关的问题征询新四军军部和华中的意见。苏中战役在战争初期起着战略侦察作用,并对中央调整战略方针起着实践检验作用,这个情况将在叙述战役过程中逐步提到。
  
     七月十三日,军委电示:“苏北(按:指长江以北的江苏北部)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边向北,三方面同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后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军委还提醒我们:“一切要作长期打算,争取最后胜利”。这使我们感到,大战将从苏中开始。苏中战役实际上具有解放战争战略初战的性质。军委要我们“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实际上赋予了我们的作战以战略侦察的任务。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3)
  
     选择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作战
  
     敌入进犯苏中解放区的企图,看来是首先攻占我苏中南部地区,然后在淮南及徐州之敌的配合下,进占两淮,速战速决,一举占领我苏中、苏北。当时我苏中有第一师(两个旅六个团)、第六师(两个旅六个团)和地方武装上升的第七纵队(四个团)、第十纵队(三个团),共十九个团,约三万余人,敌人兵力为十二万,敌我兵力对比悬殊。
  
     但是,敌人有两大致命弱点。就是他丧失人心和骄傲狂妄。
  
     对于敌人的骄狂,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这年的三月二日,“三人小组”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时,我和谭震林同志随陈毅军长飞徐州向周恩来同志汇报,并向“三人小组”控告蒋军违反停战令,侵占我解放区若干城镇。我返回的那天,在徐州的因民党军队负责人到机场送行。当时,一批美制p51型蒋机在机场起飞、降落,啸声刺耳,有意耍弄“威风”。国民党军徐州绥靖公署的副参谋长站在我的身边,趾高气扬地笑指天空说:“现代的空军,威力真是伟大啊!”这显然是欺负我军还没有空军。我也冷冷地笑着说:“可惜它有个缺点,目前还不能下到地面上来抓俘虏。”敌人以为我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撤是打了“败仗”,同时停战期间他又侵占了我一些地区,更以我为可欺,加之受其高级将领的欺骗宣传,以致盲目地以为我军不堪一击。“骄兵必败”,这是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对于敌人的大举进攻,我们选择了江都至如皋一线,也就是苏中解放区的前部地区作为初战的作战地域。选择在根据地前部地区作战,似乎不符合我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常实行的诱敌深入的传统战法。其实,诱敌深入并不是目的,而是消灭故人的一种手段。诱敌深入也不是贯彻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的唯一打法。传统战法的运用,须在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从当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选择解放区前部地区作战,是从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出发的,又是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条件的。苏中战役选择解放区前部作战,是基于下列的考虑。
  
     第一,华中解放区是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晶。经过日寇无数次的“扫荡”、“清乡”,我们都坚持下来了。面对蒋介石的进攻,如果不打几个胜仗就放弃大块土地,这对党政军民都是不好交代的,对土气民心将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这是战争的指导者所必须充分考虑到的。
  
     第二,总的说来,华中对于迎击蒋军的全面进攻是有准备的。但是不能不注意到,停战协定签订后,华中出现了为时半年的相对和平局面,和平麻痹思想在某些地区有所滋长,战争的准备工作并不平衡,需要一个时间以完成各项转变。而且在战争还没有大打时,我们的准备只能是战略性的和部分的,如练兵、减租和发展生产等,大量具体的工作,如坚铁清野,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民工的进一步动员组织等等,要到敌情大体明了、作战任务大体确定之后,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当时土地改革开始不久,为了保证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的进行,也需要在苏中根据地前部地区作战来掩护。
  
     第三,苏中战役对于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的作用。国民党气势汹汹地向我们打来了。他的战略意图和部署,作战行动和手段,以及战斗实力等等究竞怎么样,都需要模一模。在前部打仗,可以迫使蒋军提早实行战略展开,从而便于我进行战略侦察。
  
     当然,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条件。我们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又是完全有取胜的条件的。
  
     第一,苏中解放区前部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同日、伪、顽长期争夺的主要地域,日寇投降后,又遭到蒋军的不断进攻和蚕食。这一地区的广大群众经过长期战争环境的锻炼,具有顽强战斗的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这个地区物产丰富,粮棉丰足,人力众多(如上文所述,人口、粮食均占全华中的五分之二,税收则占一半),水运便捷,支前工作也很健全。这些都是初期作战良好的战场条件。反之,苏中纵深地区狭小,海安以北就是水网,海安东北人口稀少,土地贫瘠,地形条件,支前力量,部不如前部地区。
  
     第二,华中主力部队第一、第六师在这一带打仗时间较长,对民情风俗、地形道路十分熟悉,第七纵队更是这个地区的地方武装上升的,对在河港交错、村落密布的平原(水网、半水网)地区打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长期坚持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军政、军民关系,同地方武装、民兵在作战、侦察、保密以及战勤保障等方面的配合更是非常协调。
  
     第三,从战役上来说,强和弱是辩证的,强敌而未展开,虽强犹弱。战争初期,我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托,乘敌人正在实施战略展开之际,在前部地区予以打击,可以打乱其部署,暴露其弱点。何况战争初期,敌人恃强,以大军向我进攻,以为我必不敢撄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有这样一段精辟、正确的论述:“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我有利,先在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打几个胜仗,是必要的,也是具备了条件的。于是,我们迅速定下决心,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4)
  
     首战宣泰
  
     作战地区选定之后,就是选择打击目标和确定反击时机了。
  
     敌军即将向我大举进攻,我军在海安、如皋一线严阵以待。七月十日,我们已确悉敌军将在三四天内分四路向如皋、海安大举进攻。整编第四十九师从南通北犯如皋;整编第八十三师从泰兴、宣家堡,整编第九十九旅从靖江,两路合击黄桥,然后配合第四十九师会攻如皋;整编第二十五师的第一四八旅从泰州东犯姜堰,得手后,这几路敌人将会攻海安。整编第二十五师的另外两个旅在扬州待机。如我初战失利,他们可能沿运河线北犯邵伯、高邮。敌军还有两个整编师(第二十一师和第六十五师)在江南沿岸当第二梯队,准备随时加入战斗。
  
     这时,我军究竟是等待当面的敌人向我发起进攻后再打,还是先机制敌,进攻敌人的出发地为有利?我们考虑:
  
     第一,敌军四路人马向我分进合击,他们在各个进攻出发地的时候,彼此间隔还比较大,越接近如皋和海安就越靠拢,相互策应越便捷,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我军就很难将他们分割、包围,歼灭其一路,就会在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临战,甚至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我主动进攻敌人的出发地。可以打乱其部署,寻歼其一路。造成有利于我机动之局面。
  
     第二,在改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必须淮备么短期内连续作战,第一次战斗要为后来的作战创造条件。这一地区在停战期间,不断遭到敌人的蚕食,战场巳比较狭窄,先在适当地区打一仗,歼敌一那,可以为后来的作战开拓战场。
  
     主动进攻敌人的出发地,是否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否!五月下半月,敌军已侵占我东北的四平、长春、永吉,六月,敌人又集中三十万大军对我中原第五师发动了围攻,已经打响了全面内战的第一枪;而在华中方面,自从停战令生效以来,闻民党军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我解放区的蚕食,宣家堡、白浦等大片地区,都是停战令发布之后国民党军违约侵占去的,衅自彼开。“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给予敌人以反击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敌人的几个进攻出发地,我们作了如下的分析和比较:
  
     泰州之敌,离我海安较近,踞我侧背,对我威胁较大。但泰州是中等城市,难以迅速攻克。若围攻其前出据点,求歼援敌,这一带行地形又不利,从泰州直到海安,是水网地区,河川纵横如棋盘,有些地方没有桥梁难以通行,南面是较宽的运粮河,大兵团很难行动,而且每个村庄都有水圩子,易守难攻。打这一路如不能速决,南通、靖江方向的敌人将乘虚而入,占我如皋、海安。
  
     东南方向的南通、白蒲一带,距离较远,如我远出寻歼该敌,泰州、泰兴、靖江的敌人必然会三路并进,可能很快突破我阻击阵地,威胁我海安、如皋。
  
     只有打宣家堡、泰兴这一路最为有利。如前文所述,宣家堡是停战令生效后敌人违反停战协议侵占的,而泰兴城是停战协议即将签署时被敌人强占的,反击这两点我在政治上更为有理。而且,敌人占据不久,民心不顺,情况不熟,虽然临时赶修了一些工事,但远非南通、泰州可比,实际上是临时驻扎之敌。打掉了这一路,西北路泰州之敌和东南路南通之敌的间隔就扩大了,我军可以转用兵力,连续作战,打开局面。这一路敌人是整编第八十三师的前出部队,只有两个团,比较孤立、分散,利于我同时分别歼灭。
  
     整编第八十三师原番号是第一百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之一,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日战争后期曾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首战打这个强敌是否没有根据?不过这个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骄傲,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军敢于主动向他们攻击,并且到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去打。我们定将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奇效。
  
     七月十日,我们定下决心,集中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于宣泰地区,只用第一军分区的部队监视和阻击可能出白蒲北犯之敌和由泰州东犯之敌。宣家堡、泰兴两地各驻敌军一个团,我们各用—·个师(两个旅六个团)的兵力去打,形成了我们跟敌人是六比一的优势、而且这两个师都是久经战斗锻炼的,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各部队之间都是互相信任的,第七纵队(四个团)是新由地方武装升级编成的纵队,士气很高、求战心切,我们将其使用于次要方向,攻击佴家庄之敌。
  
     战斗进展基本上和预期的一致,我军做到了出敌不意。正如毛泽东向志所说: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其不意的攻击,“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由于在老根据地行军作战,群众性的消息封锁做得很好,敌人事先毫无所知。战斗打响后,宣泰之敌慌乱失措,刚到南通接任的敌第一绥区司令李默庵也莫测我军虚实。李默庵急令已开抵白蒲准备北犯的第四十九师主力于十四日缩回平潮,以保南通。至十五日,一绥区才判明我军主力确在宣、泰,又急今第四十九师再次北进。这一缩一伸,白送给我军两天时间,而十五日晨,我第一师经一夜激战,已全歼宣家堡之敌第五十六团及山炮营,第六师也已基本上歼灭了泰兴之敌,敌人只剩下一个营部率少量残部负隅抵抗。各阻援部队都打击了援敌。鉴于我军已获得转移兵力的主动权,宣泰战斗遂告胜利结束。但留下第六师少数部队继续围攻泰兴城内少数残敌,给敌人以为我军主力仍在泰兴的假象,以作为下一次战斗的钓饵。这一仗,我攻城与打援部队歼敌整编结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六十三旅一个营,共三千余人。
  
     这是苏中战役的首战,也是华中我军在解放战争迎击蒋军大举进攻的第一个胜利的战斗。我们的作战对象是由美国教官训练的、经过整编的美械化蒋军。对于这样的敌人能否战而胜之、攻而歼之,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未经实践证明的问题,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对此极为关注。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便亲拟电文询问:打的是否即整编第八十三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存多少?……我们在清查了战果之后,一一作了汇报。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5)
  
     再胜如南
  
     宣泰战斗结束的当天,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来电指示我军在南线须淮备连续作战。对于连续作战,我们是有准备的。在宣泰战斗的进程中,我们就分析了敌人可能的动向,筹划着下一步转用兵力的方向。此时,敌人虽遭到我军之打击,但他恃其兵力雄厚,又估计我军经宣泰一仗伤亡必大,便急调江南沿岸的整编第六十五师火速北渡长江,会同靖江的第九十九旅增援泰兴,并进犯黄桥,以拖住我军的主力;同时又令第四十九师星夜疾进,企图乘虚夺我如皋城;然后,第四十九师从如皋,第六十五师从黄桥,第八十三师从泰州,三面夹击我军。
  
     这时候,我军有两个作战方向可供选择:
  
     一个是打前来增援宣、泰的第六十五师和第九十九旅。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就近转用兵力,部队不会太疲劳,时间也比较充裕。缺点是这批敌人是来增援的,警觉性必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围;或者打得相持不下,第四十九师得以乘机攻占如皋,使我军的侧后和后方受到很大的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迅速转移兵力,以主力作远距离机动,直插进犯如皋的第四十九师侧后攻击之。此案的缺点是要强行军一百几十华里(第六师的距离更远些),两夜激战之后继以疾走,将减弱战斗力。但优点是明显的,主要是这一行动必然大出敌人的意料。此时,敌人以为我主力在西边,第四十九师将放心大胆地向我如皋挺进,我军来一个长途奔袭,创造歼敌于运动中之良机,将陷敌于被动混乱的境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军必须打得、饿得、跑得,能够连续地打仗、行军、打仗,而这正是我军的特长。
  
     我们决心采取第二方案,选敌第四十九师为歼击目标。七月十五日晚,即令第一师全部和第六师大部转兵东指;并用汽艇急运第七纵队一个团先期赶回如皋,协同第一军分区部队扼守该城。同时设置疑兵,继续围歼泰兴城内残敌,给敌人以我主力确实还在西边的错觉,引诱如东之敌放胆向如皋进犯。我第一军分区部队连日英勇阻击,为主力的长途东进争取了宝贵的的间。我主力在连续两昼夜激战之后,又急行军一百几十里,表现了高度英勇顽强的气概,一路上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夜过黄桥,群众以烧饼和西瓜争相慰劳。在群众的封锁、掩护下,敌人还蒙在鼓里。
  
     十六日上午,敌第四十九师分左右两路北犯。十七日,敌右路到达如皋以东之鬼头街、田肚里;左路到达如皋以南之宋家桥、杨花桥,准备次日会攻如皋。我东移之主力则已抵达黄桥、如皋之间的分界、加力地区。我军作了如下的歼敌部署:以第一师主力抢入鬼头街东南公路上之林梓,断敌退路,尔后从右路之敌第二十六旅的侧后向北攻击;以第六师主力抢占扬花桥西南的贺家坝,尔后从左路之敌第七十九旅的侧后向东北攻击:第七纵队主力则由如皋城及其东北地区向东南出击;三路协力,歼敌于如皋东南地区。另以第一师、第七纵队各一个团阻击向姜堰进犯之敌,以第六师之两个团阻击向黄桥进犯之敌。
  
     七月十八日晚战斗发起,敌人果然仓皇失措。我第一师一部与第七纵队南北配合,攻击如皋东南鬼头街一带的敌第四十九师师部和第二十旅,十九日,除了敌第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率几个人逃入宋家桥外,全部被歼。第六师主力和第七纵队一部经十九、二十两夜的攻击,也歼灭了杨花桥、宋家桥之敌第七十九旅大部。但是,杨花桥、宋家桥两点的少数敌人,仍在继续顽抗。这时我军已连续行军作战十天、相当疲劳,而由靖江、泰兴和泰州来援之敌趁机向我如皋和海安进攻。如继续与当面之敌纠缠,对我不利。为保持主动,我军于二十三日主动撤离如皋城,准备再战。
  
     如南战斗共歼灭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一个半旅,连同在阻击中消灭的敌人,共歼敌一万余人,达到了预期的歼敌目的。
  
     七月二十一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来电报:“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并指示我们:“敌情尚严重,望将参战主力集中休息,补充缺额,恢复疲劳,以利再战。”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6)
  
     三战海安
  
     经过宣泰、如南两仗,敌人被我歼灭了两个半旅。但他还有第二梯队,立即又集中六个旅的兵力,分路由如皋、姜堰合击我苏中重镇海安。
  
     海安是苏中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南)通(赣)榆公路、(南)通扬(州)公路,以及从海安向东延伸到黄海边的公路都联结于此;贯穿南北的串场河,沟通东西的运粮河也在此交汇。记得一九四○年十月五日黄桥战役胜利发展到追击阶段时,我们曾向部队提出一个口号:“占领海安就是胜利!”部队控制海安后,立即斩断了韩德勤与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的联系,使我军迅速控制了富饶的江海一角。仅是,如果我兵力处于劣势,则海安这个苏中的战略要地势难固守。此时,敌人正垂涎海安,以为只要占领了海安,则从泰州经由姜堰、海安、李堡直达海边的封锁线就可以形成,苏中南部的占领区就可巩固,长江下游的通道就可确保。同时敌人还判断,海安战略地位重要,我军势在必争,企图依仗其优势兵力,在海安寻我决战,一举消灭我主力,进而配合其北线的行动,解决苏北问题。
  
     在此形势下,我军的决策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当时我认为,中央早巳明确指示我们,一切要作长期打算,当前的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中央要求我们不轻易放弃要地。中央更要求我们保持有生力量,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现在放人以六个旅的优势兵力集中在狭小正面向我海安进攻,如我困守海安,在海安与敌人决战,正中敌人的毒计。因为敌入有强大的第二梯队,我军与之决战,势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战胜了,敌人仍可继续调集兵力,保持其进攻的态势;战斗如不顺利,势必仍要撤出来,那就被动了。如我先以小部队实施运动防御,杀伤和消耗敌人,并赢得时间,保证主力部队休整,然后撤出海安,给予敌人以我军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错觉,使敌人重新骄傲起来,就将造成有利于我歼敌的战机。
  
     但是,当时还处在战争初期,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关于以歼灭敌人有生力景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方针,还没有为大多数干部所掌握。有的同志认为敌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军已经打了两个胜仗,为什么不敢在海安同敌人决战?打了两个胜仗还要放弃诲安,前两仗岂不是白打了!我远离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不敢单独决定,就日夜兼程从海安赶赴淮安,从海安到淮安约一百五十余公里的路程,须经东台穿过水网地区,我开始骑摩托车,以后乘了一段黄包车(人力车),接着又骑自行车,乘船,当时能够搞到的交通工具全部用上了,一天一夜赶到准安。华中分局召开了常委会议,郑重地讨论了这个问题,决定在海安实施运动防御,尔后主动撤离,创造新的战机;对于同志们的疑虑,除进行必要的思想工作外,主要靠打胜仗的实践来解决。华中分局把这一决定上报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部,得到了同意。
  
     七月三十日,中央军委又来电指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总之以打胜仗为原则。敌以十万大军向我进攻,我损失若干地方是不可免的,你们应有应付恶劣环境之精神准备与组织准备。”这个指示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中央战略方针和作战思想的理解。
  
     其实,中央的这一精神早在七月二十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央起草的《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电文中,就有过明确的指示,其中指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但是对于中央的指示,只有同当面的实际相结合,体会才更深刻。
  
     这时,我们的部署是:第一师、第六师集中在海安东北地区休整补充,待机歼敌;第七纵队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海安运动防御战从七月三十日打倒八月三日。第七纵队从苏中地方武装上升主力不久,补充了大量的解放战士,所属四个团只有一个团打过大仗。但是四天多的战斗,他们只用了三千多兵力英勇抗击了五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敌人兵力集中,炮火浓密,但第七纵队作风顽强,指挥灵活,奋战四天多,伤亡仅二百余入,杀伤敌军三千余人,创造了敌我伤亡十五比一的新纪录。仅七月三十一日夜对敌人的巧妙袭扰,就使敌军消耗了炮弹万余发。八月三日,海安运动防御战胜利完成任务,第七纵队主动撤出海安。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7)
  
     奇袭李堡
  
     我军撤出海安后,敌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五旅、新七旅争先拥进海安。由于敌军进入我解放区后已处于瞎子、聋子的状况,加上敌军官纷纷报捷,极度夸张地吹嘘“战果”,其第一绥区竞未发觉我主力第一师、第六师已经转移,得出我军的伤亡数字竞达“二三万人”,因而宣告“苏北共军大势已去。”
  
     敌人侵占了海安。认为他们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达到,因而调整部署,把原来驻在如皋城的陆空联络组撤回常州,守备部队准备分散“清剿”其后方。据此,我们估计敌人必将分兵东进,占领李堡、角斜,完成其东西封锁线,然后再北攻东台。骄兵轻进,必然有隙可乘。我们把主力集结在海安东北,无论敌人向北、向东,我军都可随机出击。我们发动民兵群众严密封锁消息;同时,加强侦察情报工作,掌握敌人动向。
  
     这时,我在苏中地区作战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了作用。人员、物资很快得到补给,伤员很快得到治疗,加上大批解放战土和缴获的补充,每个连队都比战前充实,武器也加强了。特别是民兵群众封锁消息、查缉敌探之严,更是难得。华中野战军机关及第一师、第六师三万人集结休整两星期之久,驻地距海安近者仅一二十华里,在那里出操上课,开会唱歌,本地出身的侦察员庄庄有熟人,天天上公路,敌人却毫无所知。
  
     八月六日,敌第六十五师及第一○五旅果然由海安东进,连占西场、丁家所,将继续东犯。我立即于七日晨电报华中分局、军部和中央军委:歼敌良机即将成熟。次日即获军委复示,“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预备队成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华中军区根据这一指示,在报告新四军军部后,决定将淮南策五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调来。这些指示和决定,增强了我们歼敌的信心和决心。
  
     敌人果然进一步暴露了“骄兵”的弱点,七日占李堡,八日占角斜。我们又密悉李默庵决定调其整编第六十五师于九日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十九旅的防务,十日又令新七旅从海安东开接替第一○五旅在李堡一线的防务。敌军频繁的调动,给了我军以趁其运动或立足未稳加以歼灭的大好时机。
  
     我们当机立断,决心集中兵力,首先寻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中。我们作了如下的部署:以第一师攻歼李堡、角斜之敌第一○五旅主力;以第六师之第十六旅攻歼丁家所守敌第一○五旅一部,以第七纵队及第十八旅分别位于贲家巷东南和西场南北地区,合力求歼可能由海安东援之敌新七旅,并阻击可能由如皋东援之敌。此时,原在淮南的第五旅(三个团)和华中军区特务团前来参战,我们将他们部署在贲家巷以北作为预备队。
  
     战斗于八月十日二十时发起。我第一师乘敌人混乱之际,猛扑李堡,奋勇攻击。此时的李堡,正有敌人的两个旅部各率一个团在交接防务,兵力虽多,但队伍混杂,工事也未筑好,我军一击,建制大乱。至十一日晨,我军完全攻占李堡,中午又克蒋庄、杨庄,全歼守敌。由于我攻势突然迅猛,敌人正在交接的两支部队部很混乱,交防之敌的电台、电话刚才拆除,接防之敌的电台、电话尚未架好,双方都无法向海安告急。十一日晨,敌新七旅旅长仍按原计划带领一个团由海安踽踽东行,我军部署在海安以东打援的第六师与第七纵队,立即利用高梁、玉米地作好伏击布置,第七纵队一部断敌退路,会同第六师一部出击,在运动中将该敌全部歼灭,其中一个营缴械投降。
  
     李堡之战,前后二十个小时,歼敌一个半旅共九千余人,又赢得了一个胜利。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主题

3242

帖子

759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20: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苏中战役(8)
  
     进一步明确了作战方针
  
     随着战局的发展,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对于外线出击方针和内线歼敌方针的得失利弊,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华中野战军主力使用的方向,不断进行着研究。
  
     为执行南下作战计划,六月二十七日,陈毅同志决定亲率山东野战军主力第二纵队、第七和第八师等部,于七月十日以前南下,并指挥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共约五万余人,担任徐蚌段之作战。七月十四日,陈毅同志鉴于敌人即将大举进攻苏皖,就山野主力南下作战的时机向中央军委提议:敌人的这次进攻,“是分区蚕食的狡计,苏皖现有力量难于胜任应付,必须友邻区暂时出动配合才足以挽救。”因此主张立即执行中央军委六月二十二日提出的作战计划,“截断津浦南段陇海徐西段,造成山东、太行主力在淮北之会合,准备渡淮作战。”以全面大打的办法来制服蒋军分区蚕食的狡计。当时宣泰战斗已经打响,中央军委、毛泽东同东复电陈毅同志:最近几天看一看泰兴战斗结果如何。七月十五日,宣泰战斗刚结束,我们接到中央军委来电,指示:“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敌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仗,方能解决问题。”这两个指示,表明了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密切观察战局,研究战略方针的严肃态度和近期内还须内线歼敌的意向。
  
     宣泰和如南两战胜利后,蒋军的有生力量虽受到我一定的打击,但进攻之势尚未减弱,继续增调兵力,向苏中重镇海安推进;而淮南解放区则已被敌人突破,华中形势日趋紧张。此时,陈毅同志再次从执行外线出击的方针考虑,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为重要,向中央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对这个建议,态度极为慎重,回复陈毅同志:“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不日,中央军委给我来电:“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八月内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方案”。要我就以上两案表示意见。
  
     中央军委的来电,使我充分体会到华中主力使用的方向对全局的影响,问题的中心在于此时究竞是外线出击有利还是内线歼敌有利。我认真地学习研究了战争开始以来中央军委和军部的有关指示,从战争全局出发,结合当面的实际情况,作了反复考虑,认为:
  
     第一,蒋介石在美帝支持下向我发动全面进攻,在力量对比上暂时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场战争势必是长期的,根本的问题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日本投降后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我党已建立了大块的巩固的根据地,在内线同敌人作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这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中央军委七月三十日曾有电报指示:“总以打胜仗为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我军在战略防御阶段以执行内线歼敌方针,推迟外线出击时间为有利。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多打些胜仗,以大量歼灭敌人。
  
     第二,战争初期,各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入就在哪里打仗,各战区之间有战略性的配合,不宜过早作战役性的配合;如果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则敌人的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对各个歼敌不利。在兵力对比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大会战,我们是难以有胜利的把握的。在战争初期,我军兵力应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和战局向我解放区纵深发展而逐步集中,由一次歼敌一个旅,逐步集中兵力发展到一次歼敌几个旅,这样比较有利。
  
     第三,从当面实际情况看,在苏中打歼灭战的条件较淮南有为利:
  
     ①苏中敌军已遭我几次打击,与淮南之敌比较是弱军,有利于我继续歼击。
  
     ②由于淮南解放区已被敌人突破,如主力向西,必须首先打下吁胎、天长,以开辟战场,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舍盱眙、天长不打而直趋铁路线,则战场狭小,不利于我军机动,后方亦不安全。
  
     ③淮南正值雨季,大雨榜沦,平地积水甚深,部队运动及粮弹运输供应都比苏中困难。
  
     当时李堡战斗正在进行中,谭震林同志已来到前方,我们共同商讨,意见一致。李堡战斗后,于八月十四日向中央军委呈报了主张在苏中再打几仗的意见。在此前后,张鼎丞、邓子恢同志也表示了主张再在苏中打几仗的意见。十五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同志批准了我们的建议:“所见很对。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战局助益极大。陈毅同志也来电指示:“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经过战争的实践和反复讨论,战争初期的作战方针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此后,中央军委鉴于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内线歼敌的优越性日益显著,再次推迟了外线出击的时间,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考虑行动应以便利歼敌为标准。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即是对于敌人之威胁与对于友军之配合”,“转入外线之时间,现亦不必顾虑”。这样,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然后转到外线作战的计划,已经发展成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了。回忆这段历史,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依据战争的客观规律来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